杨斌:教育应回归本来才能面向未来
杨斌:教育应回归本来才能面向未来
近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在第三届清华高等教育论坛上分享了他对未来学业教育趋势的最新看法。此次论坛以“可能性的边界: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50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参与。
人工智能重塑高等教育
在论坛开幕式上,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高等教育的面貌。他提到,人工智能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边界,使个性化学习的普及成为可能,还提升了教师教学的质量,并推动了大学治理的智能化。然而,他也提醒教育工作者需要以乐观、开放而谨慎的态度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坚守高等教育的伦理边界。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林蕙青进一步强调,作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形态、教学模式和科研范式。她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顺应大势,变革理念,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二是深化应用,优化实践,推进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三是重视伦理,防范风险,发展有温度的、规范的智能教育;四是国际交流,合作共赢,建设智能教育发展的全球共同体。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则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强调高等教育界应迅速行动起来,以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赋能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他提出要面向不同需求,分类培养人工智能通专人才;要建强核心要素,全面升级人工智能教学资源;要深化理论研究,支撑引领人工智能改革创新。
教育应回归本来才能面向未来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杨斌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教育应回归本来才能面向未来。他认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技术的应用,更应该重视教育的本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杨斌强调了“成人、成才、成群”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成才),更要培养人格(成人),同时还要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成群)。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未来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平衡教与育的关系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理念,杨斌提出学校教育需要平衡教与育的关系。他指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教),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育)。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不平衡可能被进一步放大。因此,教育机构需要重新思考教与育的关系,探索更加平衡的教育模式。
实践探索:CAMEA认证的启示
杨斌的这些观点并非空谈。作为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CAMEA认证)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领导的团队自2011年底启动该认证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CAMEA认证不仅有力推动了我国MBA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还有效提升了中国自主教育认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在此次论坛上,杨斌还介绍了CAMEA认证的最新进展。他表示,新发布的认证标准体系和“RAISE核心理念”对助力中国MBA教育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动、服务新质生产力培育具有重大意义。他呼吁各MBA培养院校积极参与CAMEA认证,共同为新时代中国管理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启示与展望
杨斌的观点和实践探索为其他教育机构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机构需要:
- 保持对技术的敏感性,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 坚守教育本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 重新思考教与育的关系,探索更加平衡的教育模式;
-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教育面临的挑战。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法尼亚·贾尼尼所言,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全球教育界必须采取以人为本的方法,确保人工智能的使用符合道德标准。这与杨斌强调的“教育应回归本来才能面向未来”的观点不谋而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杨斌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框架:在拥抱技术的同时,更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培养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