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白的茅山道缘:从受箓到诗仙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白的茅山道缘:从受箓到诗仙

引用
9
来源
1.
http://sino.newdu.com/m/view.php?aid=96888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6%95%99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99%BD
4.
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5744/%E5%A4%A9%E7%94%9F%E6%88%91%E6%9D%90%E5%BF%85%E6%9C%89%E7%94%A8%E3%80%80%E5%8D%83%E9%87%91%E6%95%A3%E7%9B%A1%E9%82%84%E5%BE%A9%E4%BE%86
5.
https://www.zjxc.gov.cn/col/col1488330/index.html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6%95%99%E6%96%87%E5%8C%96
7.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81%93%E6%95%99%E6%96%87%E5%8C%96
8.
http://mataoran.space/link/mingrengushi/gushi2/taohongjingpingzhuantangsong.html
9.
http://www.ihss.pku.edu.cn/templates/learning/index.aspx?nodeid=124&page=ContentPage&contentid=5415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诗句,道出了他一生追求仙道的心迹。而在这段寻仙问道的旅程中,茅山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站。

01

茅山受箓:李白的道教入门

李白与茅山的渊源,始于他青年时期的漫游。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这段经历表明,李白早年就与道教人士多有交往。

李白正式成为道士,是在他42岁那年。据《李太白年谱》记载,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在长安紫极宫接受了道箓。然而,有学者考证认为,李白实际上是在茅山接受了道箓。这一说法得到了《茅山志》的印证:“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开元中,尝从道士学道于茅山,受箓于紫阳真人。”这一记载不仅证实了李白在茅山受箓的事实,也揭示了为其授箓的高道——紫阳真人。

受箓是道教徒正式入教的重要仪式,象征着与道教的神灵建立契约关系。对于李白来说,这一仪式不仅是宗教身份的转变,更标志着他人生追求的一次重大转折。从此,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虔诚的道教徒。

02

问道访友:李白的道教交往

成为道士后的李白,与道教界的交往更加频繁。其中,与茅山道士司马承祯的交往最为人称道。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的道士,被尊称为“白云先生”,曾被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三次征召入京。李白在《大鹏赋·序》中提到:“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段记载表明,李白曾得到司马承祯的高度评价,认为他具有成仙的资质。

除了司马承祯,李白还与另一位茅山道士吴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吴筠是李白的同乡,也是他的道友。两人曾多次一同游历名山,探讨道法。李白在《赠吴筠》诗中写道:“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对道教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与吴筠之间的深厚情谊。

03

诗酒风流:道教对李白创作的影响

道教思想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诗作中,随处可见道教的意象和典故。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就充满了道教的神仙色彩。再如《古风·其十九》中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更是直接描绘了道教的仙境。

道教的修炼方法,尤其是存想术,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存想是道教的一种内修方术,要求修炼者在心中存想神人、真人的形象。李白在《感兴八首》中写道:“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对道教隐逸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存想术在他心中的影响。

04

结语:李白的道教人生

李白的一生,是诗酒风流的一生,也是追求仙道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虔诚的道教徒。从茅山受箓到与道士交往,从道教修炼到诗歌创作,道教思想贯穿了李白的一生。正如他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所写:“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不仅是李白的自我写照,更是他道教人生的真实写照。

通过李白的故事,我们得以一窥盛唐时期道教文化的繁荣景象。道教不仅影响了李白的个人生活和创作,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整个唐代的文化风貌。李白的道教人生,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生动体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