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济宁市第十三中学的创新实践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济宁市第十三中学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济宁市第十三中学作为首批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径。学校通过举办"敬师礼"活动、编撰校本教材、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等方式,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传承尊师重教美德,举办"敬师礼"活动
为弘扬教育家精神,致敬引路亲师,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济宁市第十三中学举行"敬师礼"活动,融合教育与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古韵飘香的仪式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继承崇德立志风尚。
济宁市第十三中学举行礼敬尊师"敬师礼"活动
发挥资源优势,注重培养名师
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济宁市第十三中学是全国"国学经典教育联盟学校"、"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教育项目"实验基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创建书香校园,校园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师资力量雄厚
从语文、历史、综合学科选拔优秀骨干教师,参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这些教师有着较高的研究热情和科研水平,在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和活动组织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注重编撰校本教材,研发特色课程
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挖掘济宁优秀传统文化整编校本教材《悦读济宁》。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乡土文化结合起来,编写《运河文化之都》校本教材,展现济宁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灿烂辉煌的成就。选取李白、杜甫优秀诗歌编写《李杜诗歌诵读选本》,让优秀传统经典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以中华经典浸润青少年的心灵。
立足多维融合,打造品牌亮点
与舞台故事融合,开展课本剧演绎
文化名人、名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是强劲的文化力量,在学习相关作品时,通过排演名人故事,感悟人物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课本剧演绎
与美育融合,开展文化活动
开展书法、绘画、剪纸等文化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和艺术之美融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多元素养。
书法、绘画活动
与劳动教育融合,促进手工制作传承
学校开展传统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元宵节做灯笼、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中国结编制、非遗面塑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之乐。
手工作品展示
与节气文化融合,开展展演活动
分时间节点开展"诗歌里的二十四节气"展演活动,通过集体吟诵、器乐演奏、相声表演、歌曲演唱、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领略四季节律的变化,聆听大自然的韵律,感受中国古老的智慧。
《二十四节气歌》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