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再出重拳打击假货:4000多条线索仅1%获刑,制假售假为何屡禁不止?
阿里巴巴再出重拳打击假货:4000多条线索仅1%获刑,制假售假为何屡禁不止?
近日,阿里巴巴再次宣布将加大对平台内制假售假行为的打击力度。据公司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透露,去年阿里巴巴共认定并处理了4000多条制假售假案件线索,案值均超过5万元起刑标准。然而,真正受到刑事处罚的比例不足1%,这引发了公众对现行法律框架下制假售假违法成本过低的担忧。阿里巴巴表示将继续投入更多资源和技术手段,与执法部门合作,共同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
制假售假:一个全球关注的难题
2025年1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2024年假冒和隐私恶名市场名单》,将淘宝、抖音商城、拼多多、敦煌网和百度网盘等5个中国互联网产品列入名单。美方称,这些平台存在大量假冒商品和盗版内容,如PDF副本的书籍等,高质量的假货以与正品相似的价格出售,导致假冒产品不容易被识别。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系教授崔丽丽认为,这份名单确实指出了国内一些互联网平台监管不够严格的问题。不过,某种程度上说,美国此举有地区国别的市场保护问题,会让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海外消费者心中留下不良印象。
法律重拳出击,严惩制假售假
面对制假售假这一顽疾,我国司法机关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最高人民法院于2024年12月发布5个依法惩处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涉假犯罪典型案例,彰显了人民法院对此类犯罪依法从严惩处的鲜明态度。
在孙某强、韩某平等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案中,犯罪分子通过设立虚假官方网站,伪造特种作业操作证等证件共计18700余个。法院依法认定被告人孙某强、韩某平犯罪情节严重,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和八年六个月,并处高额罚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制假售假犯罪的处罚标准如下:
- 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阿里巴巴的打假之路
面对制假售假的挑战,阿里巴巴积极采取行动。公司一直与正品版权所有商和美国政府保持沟通,在淘宝等平台上改进打假流程和工具,并与执法部门合作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销售。
然而,阿里巴巴也面临一些挑战。近期的公司结构重组导致平台防伪能力有所下降。同时,平台在处理假冒产品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延迟,最多可能需要几周或更长时间。此外,商家需要提供繁琐的证据,且执法程序的透明度有待提高。
社会影响与公众看法
制假售假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还破坏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职业打假人作为市场监督的补充力量,在提高社会共治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职业打假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恶意索赔、敲诈勒索等行为,需要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来规范。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江莉认为,消费者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自然人+非营利性+非经常性”。职业打假人并不等同于消费者,但其存在有其合理性。在目前消费者维权成本依然高昂的背景下,职业打假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建议将“职业打假人”纳入法律框架,进行理性引导、有效规范和制约。
未来展望
面对制假售假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阿里巴巴表示将继续加大资源和技术投入,与执法部门密切合作,共同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同时,也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全社会共同打击制假售假的良好氛围。
制假售假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努力。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天下无假”的目标,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