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直播售假频发,如何根治这一顽疾?
双11直播售假频发,如何根治这一顽疾?
双11前夕,公安部公布了一批网上侵权假冒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多起涉及直播售假,涉案金额动辄数百万元乃至数千万元。这些案件揭示了直播电商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对如何根治直播售假现象的广泛讨论。
直播售假手法揭秘:从虚构人设到虚假宣传
直播售假的手法日益多样化,其中最常见的是虚构人设和剧本摆拍。例如,在“凉山孟阳”“凉山阿泽”案中,犯罪嫌疑人通过虚构贫困背景、摆拍等方式吸引粉丝。他们塑造了“贫苦善良女孩”形象,声称销售的是“原生态农产品”,但实际上这些产品大多来自成都的批发市场。更有甚者,一些主播在直播中展示的破旧房屋和贫困生活都是精心设计的场景,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
除了虚构人设,虚假宣传也是直播售假的重要手法。一些主播在直播中夸大产品功效,使用绝对化用语,甚至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例如,有消费者爆料称,在某拥有700多万粉丝的网红直播间购买了一条蚕丝被,主播承诺“4斤蚕丝被一两百元都不要,只卖79.9元”,但消费者收货后发现产品没有合格证、厂家地址、联系电话,经检测填充物为100%聚酯纤维。
直播售假为何屡禁不止?
直播售假现象屡禁不止,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法律层面的界定模糊是重要原因之一。现行法律对于直播带货这种新型商业模式的规定不够明晰,主播的身份在广告代言人与销售者之间模糊不清,导致责任划分难。例如,一些主播在直播中明示自己“非销售者”,试图规避法律责任。
其次,监管技术手段滞后也是重要障碍。直播电商具有实时交互、瞬时交易的特点,传统的监管手段难以实现有效监控和取证。同时,一些平台对主播的审核和管理不到位,甚至为了追求流量而放任售假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如何根治直播售假?
要根治直播售假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首先,完善法律法规是基础。应明确界定主播、平台、商家等各方的责任,特别是要明确主播在售假行为中的法律责任。同时,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让售假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其次,加强技术监管是关键。监管部门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直播电商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平台也应建立更为严格的内部处罚机制,对于有过“翻车”历史的主播,可设立流量和推广的限制。
再次,平台应承担更大责任。平台应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对入驻商家和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对销售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同时,平台应建立畅通的投诉渠道,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保护消费者权益。
最后,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理性消费。在购买商品时,要注意核实商家信息,查看商品评价,不要轻易相信主播的口头承诺。遇到疑似售假行为,应及时向平台和监管部门举报。
直播电商作为新兴的商业模式,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直播售假这一顽疾。这需要监管部门、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直播电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