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良信息如何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网络不良信息如何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其中充斥着大量暴力、色情和虚假信息等不良内容。这些不良信息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还会导致他们沉迷虚拟世界,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和社会化问题。
网络不良信息影响触目惊心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年调查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19岁以下网民占比达18.7%。国家卫健委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网络成瘾的发病率是6%,我国比例接近10%。
这一数据背后,是无数令人痛心的案例。从因网络游戏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到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的学生,再到为了上网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已经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具体危害案例
- 引发犯罪行为:网络游戏让年轻人有机会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同时也为年轻人的角色乱象埋下了隐患。大多数网络游戏都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内容。长期玩赛车游戏、砍杀、射击、射击等游戏。火热刺激的内容很容易让玩家道德知识模糊、迷失自我,从而无法具备理性认知。模糊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身份边界。
事件一:唐亮自认为是网络游戏高手,但是自从在虚拟世界中遭遇另外一位游戏玩家,唐亮被对方杀死23次以后,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他,伙同三位朋友将在宿舍里休息的古世龙用刀杀死。
事件二:2015年9月11日,合肥市发生了一件残忍的杀人焚尸案。行凶者竟然是两名在校学生。据两人供称:两人是效仿网游杀人练胆,在将两名老人杀害之后利用酒精焚尸,并在现场留下了字迹。据悉,留下的字迹是两名少年在网游中的名字。
- 影响学习成绩:学习压力很大,所以我用网络游戏作为放松的借口。谁知道,一旦上瘾,你就会坐在电脑前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另外,上课时不断思考虚拟网络游戏,会导致注意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
事件一:前不久,上海大学劝退了81名学习成绩不好、在几个学期内没有修完规定学分的大学生。据介绍,导致这81名大学生被集体劝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绝大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
事件二: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张世杰的学习受到很大影响。最近一次考试,因为考得很差,老师让他通知家长来学校,因为怕父母责怪,只好离家出走。
- 非法获取钱财:花几百万玩网络游戏的玩家有很多,但这群人一般都是上班族。如果学生因为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而玩网络游戏,他们就只能靠节省下来的生活费来满足自己的网瘾。当他们没有钱的时候,就会想出其他非法途径来获取钱财,甚至实施抢劫和杀人。
事件一:因迷恋网络游戏,3名未成年人流窜作案凑钱上网,接连抢劫下班回家的单身女士五次,酿成一人死亡、四人重伤的惨案。他们盯上了下班回家的王女士,跟踪其来到出租屋门口,小文、小龙在门外望风,小伟持刀抢走王女士的坤包,搏斗中小伟将王女士扎成重伤,王女士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件二:2008年6月5日,高桥藕缆桥一快餐店老板娘惨死店中。6月10日,凶手落网,这名19岁的少年杀人动机竟是为了抢劫上网的费用。作案前,他已在网吧连续奋战近一周,抢钱杀人后他又回到了网吧,继续网络游戏。
- 损害身体健康: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期。长时间坐在电脑前而不适当运动,会导致视力下降、精神疲劳,严重时会直接导致猝死。经常上网的学生会出现左脑发育不良、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甚至思维混乱的情况。
事件一:有一名19岁大二学生在网吧连续玩了几十个小时的游戏。在他正准备离开网吧返校时,突感头疼、两眼发黑,继而倒地昏迷,医院收治后诊断其为“过度上网导致视网膜疲劳、低血糖症”。
事件二:2002年4月17日,就在其他同学紧张复习准备迎接高考的情况下,南昌市豫章中学高三班的余斌,在南昌市船山路上的“辉荣网吧”30号机位上,玩网络游戏《传奇》过程中,由于兴奋过度猝死。
- 人格异化,淡化道德约束: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往往过于依赖网络的虚拟世界,而无法面对现实世界。他们还长期玩网络游戏,削弱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事件一:胡安戈是遂宁射洪县人,父亲胡明是当地某企业领导。2006年,20岁的胡安戈从绵阳某大专院校毕业,之后留在成都并沉迷网络游戏,将父母给他做生意的5万元全用来购买了网络游戏的装备。后来感到无颜面对父母,胡安戈竟荒唐地选择毒杀父母。
事件二:阿项因过分沉迷网络游戏,升上初中后不到半个学期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经常自言自语、不与人沟通、情绪变化无常。父母不得不为他办理休学手续四处求医,大夫称他可能是因长时间沉迷网络,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有效松弛所致。
多方协同治理刻不容缓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已经远远不够。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2)》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数量逐年增多,由2020年的236人增加至2021年的3001人,至2022年增加到5474人(较2021年同比增长82.41%)。这一数据充分说明,预防与减少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问题已成为我国当下社会非常紧要的法律与社会问题。
为此,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体系:
家庭监管:家长要以身作则,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丰富未成年人课余活动。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高发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与互联网的接触超过了必要限度,网络消磨掉的不只是宝贵的时间还有他们的精神意志。因此,家长要为未成年人安排更多的课余活动,主动带领未成年人走向户外,进行体育运动,既强身健体,也帮助他们塑造精神世界。
学校教育: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清理并定期检查维护学校周边环境。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8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因此,学校不仅要打造良好的校内学习环境,还要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校外环境。
技术防护:研发升级电子产品未成年人保护系统,加强未成年人身份识别。目前,很多网站虽然设置有年龄识别,但是,大多过于形式化。对于网络实名制还需要有相关的技术支持,防止未成年人借用多种身份注册与登记。如未成年人只要知道父母的身份证号就能轻易登录网站。因此,设置无可替代的身份识别才是有效的方法。可以采用生物识别方法,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声音识别、虹膜识别,等等。
完善立法:完善网络合规建设,规制网络服务提供者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未成年人保护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应当完善网络合规建设,将打击不良网络信息,整治网络不良现象纳入企业的合规活动当中,以严密的法网规制网络服务提供者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也应主动将营造纯净的网络环境写入公司合规章程,加大对网络内容的监督,对不良信息及时处理。尤其是对于可能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通知有关部门处理。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世界已经不可逆转地走入了互联网3.0时代,在纷乱繁杂的信息社会中,我们必须向祖国的未来高度负责,让互联网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效果。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不是一个部门乃至一方力量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