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吃什么肉呢?狗肉竟然最受欢迎,猪肉却被人嫌弃
古人都吃什么肉呢?狗肉竟然最受欢迎,猪肉却被人嫌弃
在古代中国,人们吃肉的顺序和偏好与现代人大不相同。狗肉、鸡肉、鸭肉等家禽肉是普通百姓的主要选择,而牛肉和猪肉则相对较少食用。这种饮食习惯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狗肉:最常见的应急储备粮
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小农经济下自给自足才是常态。能够自主饲养的牲畜中,狗是最常见的。狗有看家护院的作用,同时又能用主人吃剩的残羹剩饭喂养。既有实用价值,又容易饲养,而且我国旱涝灾害频发,伴随的就是经常发生的饥荒,所以狗就是最主要的应急储备粮。在平时养狗,饥荒的时候就先杀狗保命。
鸡鸭:丰年才多见的美味
其次是鸡、鸭。它们的顺位在狗之后,除了它们缺少狗实用价值。如果只是散养,让鸡鸭自寻虫子来吃,是养不肥它们的,而且它们也需要一些特定的饲料。所以在粮食充足的丰年,才会有更多的农人饲养鸡鸭鹅等禽类。
羊肉:高等级的食物
在鸡、鸭、狗之后,古人还会偶尔食用羊肉,但是羊需要放养,在内地农耕区的产量并不高,所以羊历来是一种高等级的食物,普通人是吃不起的。
牛肉:大侠的标配
在羊之后才是牛,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不准杀耕牛,但是这并不妨碍古人吃牛肉。因为不能杀牛,不代表牛不会死。但凡耕牛生病,或者出现意外受伤乃至死亡,在向官府报备后,是可以正常食用的。可是也正因不能杀牛,所以牛肉的供应量确实不大,所以也会非常昂贵,普通人同样吃不起,所以牛肉成了大侠的标配。
猪肉:从被嫌弃到主流
在牛肉之后,才是猪肉。猪肉的顺位在古代之所以这么低,表面原因是它处在鄙视链的底层,《本草纲目》说:“猪,吃不择食,卧不择埠,目不观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一切动物莫劣于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连非常喜欢东坡肉的苏轼都说:“富家不肯吃,贫家不解煮。”在宋代的宫廷食谱中,也极少有猪肉出现,而主要宫廷的肉食来源是羊。
猪肉在古代是受到歧视的,食用量自然有限。但在周代时,天子食太牢,是牛、羊、猪俱全的,如果猪真的被鄙视,周代天子为什么会吃呢?其实这只是表面借口,实质上是个经济账。因为猪是杂食动物,不像牛,羊可以用草来饲养。猪吃的东西都是人能吃的,而猪又是大型动物,比狗能吃不知多少倍。所以,一方面,猪跟人抢食物,另一方面,猪吃的还多。《西游记》中,如来佛祖就说猪八戒食肠宽大,可以做净坛使者。其实这也是古人对猪的看法。
又回到我国旱涝灾害频发的问题,人的口粮尚且不足,拿什么去养猪呢?显然养猪的代价高,风险大,收益和产出不成正比。所以,猪就成为了相对冷门的肉食,通常在盛世的时候,食用量才会有所上升。但是古人不肯明说是因为成本问题而冷落猪肉,反而对猪肉污名化,这可能是一种吃不上葡萄嫌葡萄酸的心理。
等到了明代,有了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的传入,猪肉也随之盛行起来。宋代宫廷喜欢吃羊,几乎没有猪肉供应。可是明清两朝,宫廷食谱中猪肉就很多了。
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粮食问题得到缓解,猪肉才更进一步,到现在成了主流的肉食选择。这还是因为猪的饲养,对饲养条件的要求相对不高,只要供应足够的饲料,并不需要太多的其他需求。可是牛羊却需要牧场,需要新鲜的牧草,所以牛羊的养殖成本已经远高于养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