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似锦 亮剑精神——记北京首期双手剑培训班
繁花似锦 亮剑精神——记北京首期双手剑培训班
初夏时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万木葱茏,生机盎然。在这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双手剑培训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济南双手剑研究推广中心"的王兆伟教练,带领着十几位武者,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精勤求索,研习剑技,展现出独特的"武侠风"。
中等身材的王教练心地纯朴,逸怀浩气,冒着逐渐升温的天气,边擦汗边为学员(剑友)细致入微地讲解双手剑之构造原理。
“天气虽热,但学员们的热情更高涨啊!”王教练手持长剑,正色道:“剑身的尖端名‘锋’,中央突起的棱是‘脊’,‘脊’的两侧为“从”,‘从’两侧的刃称为‘锷’;剑身与剑把边连接处起护手作用的条形物叫‘格’,剑把末端突起部分叫‘首’。”
学员对剑之构造原理有了基本了解后,王教练进一步谈到了“双手剑二十法”,以及强调练剑时手腕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并亲身师范“点、撩、崩、劈”等基本剑法,并采用“镜面教学法”,系统传授每一个动作的方向路线、架势结构、力量速率、停歇顿挫、意气神法;针对每一式动作,王教练还专门安排了管兵、张群二位优秀助教运用“五遍式教学法”,让大家习而令其巩固。
此次培训,由管兵、张群二位助教为组长,带领大家练习。王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首先进行集体纠错(共性错误),然后才是个别纠错(个人错误)。“欲明人者先自明”,对易犯错误的动作,王老师除亲身示范外,还鼓励大家要多问、多看、多练。
培训期间,王教练同门师兄金吉彪先生亲临现场,与众学员就醉剑套路进行了展示和交流。“形似醉,心非醉”,“身剑合一”,诠释了武术人的风雅与刚健。
经过一个上午的集训,剑友们初步掌握了双手剑的基本抓握原理与演练注意事项。本次培训的学员均具有扎实的武术功,其中有两位学员还曾专业练过自选剑术与醉剑,故而,学练双手剑法,触类旁通,领悟颇快。
王教练表示,学练双手剑,既要掌握正确的练法、用法,还要深入研究剑文化。这也是剑有别其它兵器的地方。于承惠恩师曾说过:剑是最能表达中国禅意的东西,使用剑的人,不能是花架子,要从骨子里使剑,使每根筋骨都运动起来。真正的剑拔出时有一种咄咄逼人之气,但当你观赏它的时候,却能感受到一种祥和之气。
练是悟之基础,悟是练之升华。“我们习武讲究‘以武育人’,练剑同样如此。”习武多年的管兵坦言,自己是一位双手剑的传习者,越练越发觉剑术之精微、精巧,于日常中升华人格与精神。
回溯中国历史,剑在不同的朝代担负着不同的“使命”,以独具魅力的技击功能与文化价值,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贯穿了社会各阶层。从剑器、剑术、剑文化到青铜剑、铁剑、钢剑。剑从最初的“兵器”延伸至“礼器”,拓展至政治、文化、艺术领域,涵盖了诗、书、画、舞、乐……尤其剑文化,它迸发着中华民族敢于铸剑、亮剑的进取精神——好战必亡,忘战必危;铭刻着传统文化的强大因子——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吟咏着千古名士文若春华的风流——诗词歌赋,剑胆琴心;诉说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必然回归——崇文尚武,尊道贵德。一文一武,相益互补,共同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综上所述,在学练双手剑的过程中,有以下两点思考:
一为双手剑的传承与传播:任何一门技艺,在当今时代都起到直接传播(言传身教)与间接传播(网络传播)的双向作用关系。直接传播更具细化、深度,间接传播更易于大众普及,但缺乏细节。而恰恰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技艺的传承与传播,一定是直接与间接兼而用之。确切说,若要求“真”务“实”,必须通过直接传播——随明师,一招一式学练方可。据悉,本次培训班,部分剑友曾通过网络间接传播的形式——观看视频仿练,“照葫芦画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通过本次培训则“知其所以然”,跟着“明白”教练,练“明白”剑,做“明白”人。
二为剑文化:剑,在古今兵器谱里就像一位有文化、有内涵、有故事的“智者”。它有了情感、有了精神。譬如《汉书·外戚传上》出现“故剑情深”的成语,意为结发夫妻情意浓厚;再如《庄子.说剑》中庄子“借剑喻理”,劝说赵文王放下“庶人剑”,当好“天子剑”;公孙大娘“舞剑”成就了“草圣”张旭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一代词宗”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把自己戎马生涯的悲壮注入剑中,再以剑芒诠释人生理想,进而形成了轩稼词雄豪壮大的美学境界,可谓“笔作剑锋长”。与此同时,习练剑术,不仅能提升技击能力,还具有提振气质之效;剑抒人意,含尊道贵德之心;铁画银钩,融书剑同源之修;文武之道,有相益互补之用。诗云:“美人如玉剑如虹。”剑,在古代为兵器,流变至今,已登台入室,成为礼器的一种。中国人自古就有“剑是君子佩”之说,今人虽不再携身而行,但剑文化中的“侠气”与“雅气”,早已植入国人血脉。内秀于心,英华发外,亦是剑文化蕴含的魅力和所彰显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