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义阳三关”:北扼中原,南控全楚
信阳“义阳三关”:北扼中原,南控全楚
信阳南襟全楚,北屏中原。东有九里关,西有平靖关,南有武胜关,史称“义阳三关”,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最早在西周时期,今信阳境内就有申、息、黄、罗等诸侯国,东汉初年首设义阳县,北宋初年因避宋太宗名讳改义阳为信阳。现在的信阳,是山水茶都、北国江南;是将军摇篮、革命红城;是绿色崛起、活力新城。每个地名、每块残垣的砖石、每片茶叶的脉络都讲述着在信阳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传承文化,守护历史的馈赠,让我们讲述今天的故事——义阳三关。
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浉河区南37公里,豫鄂两省交界处。107国道、京广铁路贯穿其间。
武胜关,为大别、桐柏两山脉交汇处,形成的自然隘口,为古义阳三关(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之一。春秋时称直辕,秦汉称礼山关、武阳关,南宋时更名武胜关。历代为军事重镇和南北交通咽喉。两侧雄峰耸峙,中为峡壑幽谷,最为险要。雄关天险,战争连绵,明代文学家何景明在其《三关》一诗中描写道:“山头僧居何年寨,山下人耕古战场。”传说黄帝和蚩尤曾争战此关。楚顷襄王以此关为屏障,拒秦军南犯,方得以重建郢都。
《左传·定公四年》:“楚左司马戍请塞大隧、直辕、冥厄”,以抗击吴国的进犯。公元前506年,吴伐楚,楚因失三关而后失国。南北朝时,梁魏争夺此关尤为激烈。激战六年,魏俘梁将马广及士兵等七千余人。宋朝民族英雄岳飞部将牛皋曾镇守武胜关。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挥师过关,驰骋中原。甚至连日寇侵华,1938年夏天进犯武汉,也把攻占信阳,夺取武胜关,作为首要战略目标。1947年下半年,刘邓大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指示,千里挺进大别山,其第十纵队为掩护我军沿关西进,造成西进桐柏之势,从而调动了敌军四个整编师,使我军得以依托大别山发动若干战役,为全军南下渡江奠定了基础。
武胜关,北为鸡公山,南为将军寨,东有撞子冲,西有兴安寨,群山环结,峻极于天,古木参天,为古今天然屏障。它为三关之首,似关中之关。清代诗人王星室赞曰:
雄关高抱楚峰稠,峡树溪泉气色幽。
地展平坦分两界,天留铁锁壮中州。
如今,信阳武胜关不仅保留着古代的“寨墙”、“秋堞”、“古峰”,而且周围松杉林、果树园、竹园和茶园遍布,郁郁葱葱,景色壮丽。游人游罢鸡公山,再乘车凭眺武胜关,呈现在您眼帘的是一幅史诗般的画卷!
平靖关
平靖关,在浉河区西南32公里,豫鄂两省交界处,为桐柏山东部重要隘口。属浉河区谭家河乡,今信阳一一应山公路经此。
平靖关,古与武阳关、黄岘关(今武胜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三关。《元和郡县图志》:“此关因山为障,不营濠隍,故名平靖”。春秋时为冥关,又称石城山、固城山,宋称行者陂、行者关,后又讹称恨这关。《吕氏春秋》、《淮南子》皆列为天下九塞之一。关东为石城山,西为凤凰山。山势险峻,雄峰对峙,怪石嶙峋,海拔 584米。为古今军事要塞,交通要冲。故而,南北争衡时,常为必争之地。公元509年,北魏中山王元英奉命攻义阳(今信阳),并夺三关。元英知道义阳易得,三关难攻。三关好似左右手,如能出奇兵攻其要害一关,其它两关则不攻自破;若集中力量攻其一关,又恐敌增援。于是,他先派部将李华急攻平靖关,牵制敌军。自己则亲率主力猛攻武胜关。果然不出所料,激战六昼夜,三关遂为其所得。唐代农民起义军王仙芝、黄巢曾经两过此关,直取申(即申州,今信阳)、光(即光州,今潢川)。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与张献忠,亦曾经由此关夺取三关,攻破信阳……明礼部左侍郎何洛文(明文学家何景明之孙)有诗盛赞平靖关:
南山秋色高,峰峦盘千里。
形胜控淮南,要害辖楚尾。
近几年来,因平靖关地势的险要,不利交通,故在新修S224公路时,将平靖关关口的地势下落10多米,将关前的深沟巨壑填平,将原崎岖的险道取直,其险阨的地势今已不复存在。如今,站在S224省道的豫鄂边界上,放眼远眺,平靖关关口遗迹清晰可见。它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卸下担子之后,在夕阳晚照里歇息。伫立关前,面对无言的群山,我们心中会肃然涌起怀古之幽思。
九里关
九里关,在信阳罗山县城西南50公里,豫鄂两省交界处,铁铺乡西界牌水库大坝处,南邻大悟县三里城乡。罗山一九里关公路沿原隘道绕关南通湖北三里城。
九里关,春秋时为汉东通楚隘道,因侯国互相征伐,以险设关。《左传》称大隧,后因关南控湖广黄州府,近岘山,史作广岘关,又称黄岘,亦有百雁、白雁关之称。宋后以关距信阳、应山县皆九十里,故名九里关至今。魏晋后与平靖关、武胜关并称义阳三关。明清时,关设巡检司,建有兵防设施,民国时毁。今在关址上廷水库大坝。关两侧山岭蜿蜒,层峦叠障,海拔300-827米。西有黄毛岭、灵山等,东有观阵山、陡山宝等。北起小石门,经大石门险塞至关,形成15公里的峡谷,澴河、涩水分南、北流,势如袋,险如喉,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左传》记载:春秋末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为争霸中原,亲率孙武、伍子胥等出击楚国。大军绕道溯淮水西上,登岸后攻占大隧(九里关)、直辕(武胜关)、冥厄(平靖关)分路向汉水挺进。楚国三关守将闻风溃逃。最后楚京郢都陷落。北宋流传杨八姐曾在九里关打过仗。一次,杨八姐打败了仗撤退设下的“羊打鼓”(羊吊起脚与鼓接触)、“马摇铃”(马拴在树上,脚上挂铃铛)、一夜跑到柳林城的说法以及“万人锅”、“点将台”、“将军坟”、“擂鼓堆”的遗址也都在此可见、可闻。明代著名文学家何景明曾作《三关》诗一首:
楚塞三关隘,云峰入望重。
何年戍马地,空有昔人踪。
积水沉秋堞,长烟带古烽。
山下名关古寨,已逾千年,依旧魏然屹立于桐柏、大别山间,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延绵千里于江淮之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雄伟磅礴之势呼之欲出……
文字图片来源:《浉河区文史资料》、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