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如何用生态廊道提升景观连续性?
中山市如何用生态廊道提升景观连续性?
岭南春来早,添绿正当时。当前,绿美中山生态建设如火如荼,绿美中山“七大提升行动”也取得了明显成效。2024年,绿美中山生态建设还将深入开展,全市计划完成林分优化8600亩,推动城乡绿化(不含造林)面积超1665亩,植树超26万株。
在中山市的生态建设蓝图中,生态廊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生态廊道是城市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线性或带状区域,它们不仅美化城市环境,还提供多种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构建生态廊道,中山市能够有效连接彼此隔离的绿地斑块,如紫马岭公园、孙文公园等,从而提升整个城市的自然景观连续性,进一步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健康。
生态廊道的多重功能
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包括:
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热岛效应、降低噪音、净化空气,为居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
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野生动物迁徙和基因交流的通道,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提升生活质量: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同时兼具文化教育价值。
构建绿色网络:作为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城乡景观格局,促进可持续发展。
常见的生态廊道类型有:
山脉型:连接自然保护区,调节城市气候,保护生物栖息地。
道路型:通过绿化带分隔交通流,减少污染,提升城市美观。
河流型:修复水体生态系统,打造亲水空间,增强城市景观。
中山市的生态廊道建设实践
中山市在生态廊道建设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例如,环五桂山生态廊道的森林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广澳高速、广珠西线高速等高快速通道两侧的森林景观带建设也卓有成效。此外,中山市还在河涌两侧广泛种植榕树、水杉、小叶紫薇等景观树木,成功建成多条碧道。
然而,中山市在城区内外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上仍存在不连续的问题。例如,紫马岭公园、孙文公园等绿地斑块之间缺乏有效的生态连接,导致生物迁徙受阻,景观连续性较差。
生态廊道提升景观连续性的设计思路
为了提升景观连续性,中山市在生态廊道建设中采用了以下设计思路:
生态系统:聚焦河流型生态廊道及周边地区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功能提质,创造生物友好空间,提升生物多样性。
慢行空间:重点关注河流型生态廊道与周边地区间的慢行系统的连续可达,同时强调建设对行人友好的可进入空间,提升滨水可达性。
功能设施:聚焦河流型生态廊道与周边地区如何联动打造河流“生态+”空间,打造一个功能多元、活动丰富的可体验的生态廊道,同时提倡配备齐全的设施,保障基础使用与多元功能植入。
绿色设计:通过对植物景观提出相应的要求,突出乡土植物特色与碳汇林木,同时提倡鼓励应用适宜的低碳技术如风光能源等可再生能源、低碳建造等技术。
学术研究支持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周婷在生态廊道和绿地斑块连接方面有深入研究。她的研究发现,绿地斑块-廊道格局对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合理规划生态廊道,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稳定性。
未来展望
中山市的生态廊道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资金投入、土地利用冲突等。但随着绿美中山“七大提升行动”的深入推进,相信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未来,中山市将继续完善生态廊道网络,提升城市景观连续性,为市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
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中山市不仅提升了城市景观的连续性和美观度,更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享受绿色生活的空间。这种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将为中山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