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在滁州的那些年:诗词里的家国情怀
辛弃疾在滁州的那些年:诗词里的家国情怀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时任滁州知州的辛弃疾登上了新近落成的奠枕楼,极目远眺,心潮澎湃。这座矗立于滁州城内的高楼,不仅是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的象征,更是辛弃疾治理滁州政绩的见证。站在楼上,他挥毫写就了《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这首词不仅描绘了滁州的繁荣景象,更抒发了他深沉的家国情怀。
奠枕楼上的远眺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词的开篇便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奠枕楼的雄伟气势。滁州城内,行人往来如织,商贾络绎不绝,一派繁华景象。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只见檐牙高耸,仿佛波浪涌动,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
太平盛世的期盼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辛弃疾站在楼上,望着眼前的繁华景象,不禁感慨万千。这一年,淮河一带暂获太平,金兵没有来犯,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然而,他的目光并未局限于眼前的一方天地,而是投向了更远的北方——那片被金人占领的中原故土。东南的祥瑞之气固然令人欣喜,但西北神州的沦陷却始终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痛楚。
忧国忧民的情怀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辛弃疾自嘲地笑了,他想起了唐代名相李德裕,这位曾被贬至滁州的前辈,最终未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如今,自己身处这楚尾吴头之地,虽有治理滁州的政绩,却仍无法实现收复中原的壮志。楼下街道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但这热闹景象背后,是辛弃疾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华胥梦中的愿景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词的结尾,辛弃疾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他希望从今往后,滁州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享受和平年代的欢乐时光。他更期待有一天能够实现国家统一,让这美好的生活不仅仅局限于滁州,而是遍及整个神州大地。
辛弃疾在滁州的诗词创作,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在《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既关注民生又心系天下的政治家形象。他不仅为滁州的繁荣而欣喜,更为国家的分裂而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辛弃疾诗词中最为动人的部分,也是他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和爱国者的最佳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