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城市成立背后的经济驱动力揭秘
上海新城市成立背后的经济驱动力揭秘
上海新一轮新城建设正以重点刷新产业认知为主要任务,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践行“项目为王”理念,强调项目带动土地和资源要素,实现产业与空间的双向奔赴。这种“起点思维”和“终点思维”的结合,将产业动力转化为实际效益,成为推动新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大新城产业布局各具特色
上海本轮新城建设聚焦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细分赛道,五个新城根据自身优势,确立了差异化的发展定位。
奉贤新城: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奉贤新城按照“一城一名园”要求,持续打响东方美谷特色产业品牌。未来,奉贤将聚焦基因治疗、特色中药、妆养一体等细分赛道,依托“AI+”、合成生物等通用技术,实现跨界融合、换道升级,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嘉定新城:建设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高地
嘉定新城重点推介了械谷产业园区。械谷的未来目标是到2025年打造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版图的重要一极,到2030年力争成为国内领先的创新医疗器械医研转化引领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产医融合示范地。
青浦新城:构建长三角中央商务区
青浦新城当前最核心的开发区域为中央商务区。目前,该区域控规全部落地,收储基本完成,招商和建设全面启动。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重要节点,青浦新城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商务枢纽。
松江新城: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桥头堡
松江新城重点聚焦松江枢纽。沪苏湖铁路通车后,上海松江站可通达长三角80%的主要城市。松江枢纽高端商务区功能可以为区内先进制造企业、高科技企业承载企业总部和研发功能。
南汇新城:建设国际金融创新中心
南汇新城向外界推介了滴水湖金融湾。滴水湖金融湾聚焦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新兴金融领域。在资金自由方面,率先取消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的人民币专用存款账户,外商可以用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进入资本金市场。
经济驱动力:政策引领与要素保障双轮驱动
上海新城建设的经济驱动力主要来自产业政策引领和要素保障支撑两个方面。
产业政策精准发力
上海通过制定专项产业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吸引龙头企业和高能级项目落户,推动产业升级和集聚。例如,奉贤新城聚焦基因治疗、特色中药等细分领域,嘉定新城则重点发展医疗器械产业,每个新城都建立了“一赛道一专班”工作机制,市区共同制定发展目标、配置各类资源。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完善
上海按照“45分钟到达中心城核心区”目标,加快推进新城快速轨道交通路线规划建设。同时,不断丰富新城的公共服务布局,支持新城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完善新城医疗服务体系等。2023年,5个新城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近1万亿元,占上海全市比重约1/4。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上海还发布了2024年拟向新城导入的21项重大功能性事项,包括联影集团中央研究院、中国移动长三角(上海)5G生态谷、松江大学城极客谷数字信息安全产业园、华东师范大学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等。静安、长宁、黄浦、徐汇、浦东等上海中心城区与5个新城所在区(管委会)签署了首批“区区结对”合作重点项目。
创新模式引领未来
上海新城建设的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项目为王”的理念。上海新城建设强调项目带动土地和资源要素,通过引进高能级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
二是“双向奔赴”的策略。上海新城建设注重产业与空间的互动,一方面通过产业布局引导人口和资源要素向新城集聚,另一方面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升新城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三是“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上海新城建设不是简单地建设卫星城或郊区新城,而是要打造具有独立功能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既服务于上海中心城区,又辐射周边地区,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
上海新城建设的创新模式和实践探索,不仅为上海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和区域发展动能释放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国其他城市的新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