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持下的职教新趋势:从人才短缺到产教融合创新
政策加持下的职教新趋势:从人才短缺到产教融合创新
当前,我国多个行业正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据预测,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103万人。面对这一挑战,职业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任。
政策红利驱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2014年至2019年,我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1%,2019年学历职业教育规模更是突破2110亿元,较2018年增长13.69%。预计到2023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攀升至2410亿元。
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同时,政策鼓励职业院校拓展专业领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政策引导下,各地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涌现出一批成功案例。以青岛为例,当地4所学校入选教育部2024年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展现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青岛经济职业学校依托珠宝职教集团和药科专业联盟,创新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通过建立珠宝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了15个系列800余款时尚黄金珠宝产品,并获得15项产品外观设计专利。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深度合作,形成“实境耦合、生态融合、共生共长”的创新育人模式。据统计,校企共同培养的智能制造专业毕业生中,20%以上已成为海尔集团的业务骨干,先后有35人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能手”。
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6个跨区域开放型公共实践中心,打造“学校—实践中心—企业”三地三师教学场景,有效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用人需求。
胶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则创新实施“3+1+2”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先在产业学院完成3年学习,再到企业进行1年技术技能锤炼,最后进入合作高校进行2年高职学习,实现学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为破解“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国家积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改革。一方面,通过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推动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另一方面,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精准对接。
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已有4500余所职业学校支持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辐射近11万所中小学,参与人次超过1500万。同时,自2022年12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以来,教育部已指导建设2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28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为深化产教融合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教育部提出五方面工作重点:做实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新双高”建设,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基地、金教材”五大要素,以教学关键要素的“小切口”推动职业教育的“大改革”。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创新的多重驱动下,我国职业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不仅为解决当前人才短缺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更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