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首秀在即,智能驾驶技术引发法律规制新思考
小米SU7首秀在即,智能驾驶技术引发法律规制新思考
1月25日,小米汽车即将发布SU7璀璨洋红实车,并展示其备受瞩目的"车位到车位"智能驾驶功能。这一重磅发布不仅展示了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也引发了业界对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带来的法律挑战的广泛讨论。
小米SU7的智能驾驶实力
虽然小米官方尚未公布SU7的具体技术细节,但根据此前YU7车型的配置,我们可以对其智能驾驶能力进行合理推测。YU7搭载了Xiaomi Pilot Max系统,配备了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及超声波雷达等先进硬件,能够实现城市和高速路导航、停车场代客泊车等功能,提供接近L3级别的自动驾驶体验。SU7作为小米汽车的最新力作,预计将在智能驾驶技术上实现进一步突破,为用户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
智能驾驶技术的法律挑战
智能驾驶技术虽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引发了诸多法律争议。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责任界定。当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是汽车制造商、软件开发者,还是车主本人?
有学者指出,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责任主体认定存在三种观点:肯定说、否定说和折中说。肯定说主张将自动驾驶汽车视为责任主体,追究其具体责任;否定说则认为人工智能不具备自由意志,不能承担刑事责任;折中说则尝试将自动驾驶汽车比照"电子人",通过拟制法律人格来处理相关问题。然而,这些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由于人工智能终究是人类智慧的投射,而非具有真实智慧的责任主体,因此在法律规制时应坚持否定论,将责任归咎于相关的人类主体。
L3级自动驾驶的法律规制进展
面对智能驾驶技术带来的法律挑战,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规范行业发展。北京市最新发布的《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将于2025年4月1日起施行,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通行提供了清晰的制度规范。
根据条例,自动驾驶汽车在上路前需要经过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安全评估等多个环节。完成这些程序后,符合条件的自动驾驶汽车可以申请开展道路应用试点。在安全保障方面,条例要求道路应用试点主体具备相应的运营安全监测平台,实时动态监测车辆运行情况,并按规定配备安全员和平台安全监控人员,以确保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条例还新增了"个人乘用车出行"这一应用场景,为普通消费者使用自动驾驶汽车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意味着未来普通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私家车将成为可能,这无疑将为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商业化应用注入新的动力。
未来展望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也将逐步完善。小米SU7的发布无疑将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将推动相关法律规制的进一步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技术进步和法律规制的双重驱动下,智能驾驶技术将为人们带来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