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宋战争的巅峰:迂回大理开辟第四通道,万里远征拉爆想象极限
蒙宋战争的巅峰:迂回大理开辟第四通道,万里远征拉爆想象极限
蒙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争之一,其中蒙古军队通过迂回大理开辟第四通道的战略行动更是堪称冷兵器时代战略巅峰。本文将详细描述这一战略行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展现蒙古军队的战略思维和军事才能。
蒙古和南宋的疆界与中国南北分界线大体重合。东起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至岷州,今甘肃陇南。虽然这条疆界绵延数千里,但由于山川阻隔,所以只有三条通道可做大军通行。
西道这条通道,从今天的陕西西安出发,翻越秦岭达到陕西汉中,经过蜀道进入四川。这段路线是三国时期曹魏攻灭蜀汉的主要路径。然而,南宋并非蜀汉,因此还需继续行程,控制四川后穿越三峡进入湖南、湖北,随后沿江而下,荡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是西晋灭亡吴国的主要路线。
尽管西道的距离较远,但若能妥善利用,完全可以达到战略上大幅绕行的效果。由于南宋在四川的实力较弱,因此蒙古军队在四川战场表现得如同无人之境。然而,蒙古人缺乏水军,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前半段顺利畅通,后半段却步履艰难。蒙古人必须在四川地区组建一支庞大的水军,仿效西晋灭吴的历史模式。
西道东侧是一座绵延不绝的秦岭山脉,海拔平均超过两千米,纵深超过一百五十公里,且向东延展时愈加宽广。经过一番跋涉,尽头却遭遇了一系列较小的“秦岭”,虽然它们的高度不及秦岭,但仍足以令人生畏,依次包括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这些山脉自河南西部延伸,向东南方向延展至江苏、安徽,甚至到了江西。
在这些小号“秦岭”之间有一条缝隙,这里坐落在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间。历史上,这条缝隙被称为南襄隘道,连接如今的河南方城县与湖北襄阳市,隘道所在之地是一片平坦宽阔的南阳盆地。
这就是蒙宋对峙的核心所在。最终,蒙古灭南宋的关键在于完全打通了南襄隘道。
抵达南边的襄阳时,可以直接向荆州进发,或者斜向武汉,再沿长江顺流而下,横扫中下游地区。在第一次蒙宋战争的两湖战场上,尽管蒙军未能达到长江岸边,在江陵止步,但这还是令南宋十分恐慌。因此,南宋在反攻后迅速加强了对襄阳的防守。
向东行进,穿越“小号”秦岭,便抵达了淮河流域。淮河与长江之间没有巍峨的山脉和宽阔的河流,只有大片的平原。然而,问题在于河流交错、城池密布。更为关键的是,南宋的两淮战区极其强大。蒙古军队最终自两湖顺流而下,消灭了南宋,但两淮战区依然在顽强抵抗。这意味着,即使蒙古人摧毁了四川,攻破了襄阳,畅通了长江,攻陷了临安,并强迫南宋朝廷举国投降,仍旧未能征服两淮战区。
第一次蒙宋战争结束后,南宋理宗政府制定了与绍兴时期相媲美的战略计划,任命机动防御专家孟珙负责京湖战区,并将四川防务交给山地防御专家余玠。这两位杰出的人物,无一不是能让蒙古军感到无比痛苦的对手。
那两淮地区呢?两淮一直表现强劲。在蒙宋战争爆发之前,两淮的军队就已经在南宋的三大战区中雄霸一方。随着战争的展开,两淮战场成为蒙古军队的噩梦。此外,两淮的水系与坚固的城防相当于十万精锐骑兵,足以弥补蒙古人在兵种上的优势。
以上三条通道,蒙古人几乎一条也无法畅通。而且,在每一条通道上,蒙古人都很难占据优势。自从走出草原征服欧亚大陆以来,大蒙古国从未遇到过像南宋这么强大的对手。
在蒙宋战争的第二阶段,蒙古人的下一步该如何行动?
一个在几十年前被提出的大胆构想,再次引起了蒙古决策者的关注。
在消灭金朝之前,成吉思汗曾向金朝的降臣郭宝玉请教征服中原的策略。郭宝玉的建议是:在中原以外建立第二战场。
郭宝玉认为,无论是金朝还是南宋,对中原的地理形势已经了然于心,并且运用得非常熟练。对于蒙古人来说,要想轻易获胜难度极高。例如,大金的关河防线和南宋的江淮防线,都是坚不可摧的。只要对方不出错,蒙古人即使赢得胜利,也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蒙古人最擅长的就是突袭。他们往往采取战略迂回或战术迂回的方式,总之目的是出其不意,趁敌人不备。蒙古人的优势并非在于绝对的战斗力,而在于迅速的机动能力。例如,第一次西征时消灭花剌子模,第二次西征直指欧洲,蒙古大军如风卷残云而来,又如腥风血雨般离去。
所以,利用自身的迅速机动性来削弱对手的地理优势,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郭宝玉的目光转向了中国的西南部,特别是吐蕃和大理等当时的边缘地区。这些地方不仅地势较高,而且都位于中原的上游。若蒙古人将视线放得更远,将能够获得更大的战略回旋余地。
当郭宝玉提出这个构想时,蒙古人尚未征服金朝,而金朝早已失去两河地区。因此,蒙古人完全可以将河南作为主要攻击目标。此外,迂回的距离也可以相对缩短,依靠陕西、四川和湖北,就能够对大金朝廷施加压力。
然而,此时的南宋与当时的大金并不相同。
三大战区如同三道牢固且相互关联的防线,不仅在地理上占据优势,也在人心上占得先机。窝阔台主导的第一次蒙宋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正是明证。
因此,郭宝玉的西南迂回战略最终在第二次蒙宋战争期间得以实施。
公元1252年,元宪宗二年九月,蒙哥大汗的亲弟弟忽必烈与大将兀良合台等人率领十万大军,誓师于金莲川,准备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迂回,远征大理。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的夏天,忽必烈从萧关出发,经过六盘山抵达现在的甘肃临洮,并在此地进行军事集结。
随后,部队沿洮水向南推进,抵达洮州,现今的甘肃临潭县。洮州南部有两条平行的山脉,自西北延伸至东南,分别为迭山山脉和岷山山脉。实际上,这两座山脉均归属于岷山山脉。它们之间有一条名为白龙江的河流流经。
蒙古军队需要从东北方向越过迭山、白龙江和岷山这三道天然屏障,向西南进发。
大军穿越迭山西部的车坝沟,沿着山沟一路行进,最终抵达白龙江河谷。渡过白龙江后,顺利到达岷山的达拉沟。达拉沟如今位于甘肃与四川的交界处,是一个偏僻的山沟。在当时,这里成为了忽必烈远征大理的军事出发点。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的九月份,忽必烈的军队在达拉沟进行了最后一次集结,之后分为三路向大理进发。
东路军沿达拉沟南进,越过岷山,抵达川北的黄胜关,穿过黄胜关后进入四川西北的松潘地区,即如今的九寨沟风景区。
接着,沿著岷江一路南下,经过都江堰附近,紧贴四川盆地的西侧边缘驶向雅安,随后沿着如今的成昆铁路进行行进。在跨越金沙江后,前往云南姚安县,再到达大理。
那时,这是一条最为完善的道路。
然而,这条路线的多个段落需穿越南宋的边界,因此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绕行。因此,东路军在三路蒙古军中显得尤为次要。它的主要目标并非前往大理,而是为了引起南宋的注意,为其他两路部队提供掩护。
中路军与西路军才是真正的主力,忽必烈亲自统领中路,兀良合台则负责西路。这两支军队的行军路线展现了蒙古人独特的想象力。他们并未选择岷江一线,而是在岷江以西的雪山中行军翻越。
西路军越过岷山后,向西进发。他们经过如今的四川壤塘县,直闯藏区,随后沿雅砻江河谷向南,翻越雪山后到达金沙江北边,也就是今天的香格里拉。
中路军从大金川和大渡河谷出发,朝南行进,经过现在的四川汉源县渡过大渡河。接着,他们沿着清溪古道继续前行,经过如今的西昌和盐源,最终到达云南宁蒗县,算是抵达了如今的丽江风景区。
公元1253年,即元宪宗三年的十二月,中西两路的蒙古大军迅速利用羊皮筏子渡过金沙江,全部进入了云南,并开始了对大理国的进攻准备。
自五代至南宋期间,大理国已存在了300多年,如今已步入衰退之年。尽管内心仍有些许倔强,但已没有力量再与蒙古人抗衡。
在随后到达的东路军的协助下,蒙古军队轻松攻陷了大理城,并在两年的时间里征服了整个云南。
公元1257年,兀良合台发动了针对安南的攻势,迫使安南国王投降,使其沦为蒙古的附属国。由此,蒙古远征军成功开辟了两条向南宋进攻的通道:
一条路线自大理向北延伸,进入四川,基本与现今的成昆铁路相一致,实际上是蒙古东路军的逆向行军路线。
一支军队从安南一路北上,经过广西,接着从西南向东北沿着漓江和湘江,最终抵达现在的两湖地区。
最后一条道路至关重要,它实际上是蒙古人进攻大理的真正目的。
虽然名义上是远征大理,但其实目的是征讨安南,其基本逻辑如下:为了消灭南宋,必须畅通安南与南宋之间的通道;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征服安南;而要征服安南,就得先消灭大理;因此,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横跨半个中国去远征大理。
从公元1252年至公元1258年,历时近六年,蒙古远征军成功完成了所有战略布局,设立了大理和安南两个“北伐”基地,掌握了由大理进攻四川和由安南进攻两湖的两条重要通道。在随后的蒙哥攻宋中,这两条新通道将发挥关键作用。
公元1258年,蒙宋战争的第二阶段迎来了决战的时刻。
这场战争可以被视为冷兵器时代以及整个中国战争史上的战略巅峰。在创意极为丰富的蒙古军队和天才指挥官蒙哥大汗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协同作战:从陕西到云南,再到越南,及四川到两湖再到两淮,蒙古军队全面出击、多方位推进,以如潮水般的力量向脆弱的南宋施压。
当战争的想象力与艺术性达到极致时,过程和结果将会呈现怎样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