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社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红色社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红色社区”建设是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探索。它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和谐社区。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
红色社区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红色社区”建设的提出,源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施的红线政策,通过将某些社区标记为高风险区域,限制贷款和投资,导致黑人和少数族裔家庭的住房机会被剥夺。这一政策的影响深远,不仅限制了这些社区的经济发展,还加剧了健康不平等,居民面临更高的慢性病发病率和心理健康问题。
尽管1968年《公平住房法》旨在消除种族歧视,但许多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市场的做法仍然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研究显示,少数族裔借款人在申请贷款时,往往面临更高的利率和更严格的贷款条件。算法在评估信用worthiness时可能会延续这种歧视,导致非白人借款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中国在新时代提出“红色社区”建设,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历史遗留的不平等,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传承红色基因,提升社区服务。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
红色社区建设的核心要素
“红色社区”建设的核心在于党建引领、红色文化传承和服务创新。
党建引领:筑牢服务居民的“红色堡垒”
以江西省石城县为例,该县深化建设“强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书记领航项目,出台多个实施方案,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代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建单位“1+4”社区治理模式。通过联合处理矛盾纠纷、打造红色物业示范点等方式,推动社区、物业企业、业主有机衔接良性互动。
红色文化传承:从历史到未来的桥梁
上海宝山路街道素有“红色宝山路”之称,拥有湖州会馆、商务印书馆、三曾里等26处红色遗址。近年来,该街道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保护利用,通过复原历史遗迹、开发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努力让“红色宝山路”成为一张底蕴深厚的静安红色名片。
服务创新:打造有品质的“红色阵地”
在服务创新方面,各地积极探索新模式。例如,石城县建立实诚人调解室,定期邀请在职党员中的公安干警、法官、法律顾问、调解专家进到小区为业主答疑解惑。宝山路街道则建设高品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辖区居民获得更便捷的“家门口”服务。
实践成效:从理念到现实的转变
“红色社区”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以杭州凯旋街道为例,该街道通过“凯益荟”平台,创新社会组织党建模式,培育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目前,“凯益荟”共有登记备案类社会组织477家,党委下设有6个总支,36个党支部,党员326名。每月25 日“党员固定奉献日”,把党组织活动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发挥社会组织“红雁领头”作用,打造“红领”工作室,推动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社会企业之间常态化开展组织联建、党员联动,在慈善救助、就业帮扶、社区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每年组织活动超过 300 场次。
未来展望:基层治理创新的持续探索
“红色社区”建设是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探索。通过党建引领、多方联动,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未来,这一模式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