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医保改革:家庭健康管理新趋势
职工医保改革:家庭健康管理新趋势
近日,国家医保局就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答记者问,详细解读了这一重要改革举措。此次改革将带来三方面获益:“增”,实现普通门诊报销从无到有;“优”,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住院难问题;“拓”,个人账户使用范围拓展至家庭成员。这些变化对家庭健康管理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对慢性病管理和老年人健康保障提供了更多支持。
什么是门诊共济保障机制?
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增强参保人员门诊待遇保障。改革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得以拓展,允许家庭成员共济使用。具体来说,参保人员的配偶、父母、子女可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用个人账户支付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同时,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时也可使用该账户支付。
改革前后有何不同?
改革前,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单位缴纳的一部分。改革后,单位缴纳的部分全部计入统筹基金,用于门诊统筹。门诊统筹覆盖职工医保全体参保人员,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从50%起步。这意味着,以前只能个人使用的医保资金,现在可以家庭共济使用,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如何办理家庭共济?
参保人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地方专区、当地医保部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功能模块,实现线上办理。具体途径由各统筹区医保部门向社会公开。操作智能设备困难的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也可以在线下医保大厅办理。
需要强调的是,家庭共济账户的创建者必须是职工医保的参保人,共济成员的范围仅限于创建者本人的父母、配偶和子女,并且他们也都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此外,就医购药必须使用患者本人的医保卡,家庭共济的是个人账户里的钱,而不是医保卡本身。
对家庭健康管理有何影响?
此次改革对家庭健康管理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这一改革提供了更多支持。例如,子女可以将自己的医保个人账户余额用于父母的医疗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就医的经济压力。同时,门诊统筹的实施也意味着更多的门诊费用可以得到报销,进一步减轻了家庭的医疗负担。
以一位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为例,改革前,老人的门诊费用主要由其个人账户支付,一旦个人账户余额用完,就需要自费。改革后,老人不仅可以使用自己的个人账户,还可以使用子女的个人账户余额,同时门诊费用还可以通过门诊统筹报销50%以上,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
未来展望
此次改革只是医保制度改革的一部分。根据《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未来还将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参保质量;健全精准扩面机制,优化参保结构;完善宣传动员机制,营造良好参保氛围。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保制度将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总体而言,门诊共济保障改革提高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了家庭内部的互助能力,为参保人及其家人提供了更灵活、全面的医疗保障。这一改革不仅体现了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更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