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悦的民艺设计:无剪刀手工艺术的灵感源泉
柳宗悦的民艺设计:无剪刀手工艺术的灵感源泉
柳宗悦是日本著名的美学家和思想家,被誉为"日本民艺之父"。他发起的民艺运动不仅改变了日本传统手工艺的命运,也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他的理念强调心灵相通、一物入魂的手作之心,对当代无剪刀手工艺术的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柳宗悦与民艺运动
柳宗悦的民艺之路始于一次偶然的邂逅。1914年,一位在京城府(现韩国首尔)当教员的青年为亲睹罗丹的真作,拜访了柳宗悦位于千叶县我孙子的家宅。作为见面礼,这位青年随身带了一件李朝时代的秋草纹倒角青花罐,"由此正式结下了我与李朝烧物的不解之缘"——柳宗悦如此回忆。
那一年柳宗悦二十五岁,刚新婚不久,人生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作《威廉· 布莱克》即将付梓。作为影响了日本近代文化思潮的文艺杂志《白桦》中最年少却最活跃的创刊成员,他笔耕不辍,布莱克之外,还先后在杂志上介绍了画家奥伯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海因里希·沃格勒(Heinrich Vogeler)、 弗 里茨· 冯· 乌德 (Fritz von Uhde),诗人沃尔特·惠特曼,以及雕塑家罗丹。
醉心于艺术之前,在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科进修心理学的柳宗悦,执于对"心灵"问题的探究。他曾受教于铃木大拙和西田几多郎两位日本近现代思想大家,又通过研读西方学者和科学家对这一现象的讨论,确认了心灵的实存,并由此在泛神论的思想上构筑了自身的信仰根基。在二十一岁那年发表的论文《新科学 》中,他写道 :"所谓的物象世界,只是假象,并非真实。对物象世界或美或丑的感受,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中略)此世是宇宙灵意的表现,泛神论因而于我具有最深远的意义,也是宗教、哲学和科学三者相融合的唯一终点。"
这就不难理解,当柳宗悦把视线转向艺术时,其背后的宗教性。或者说,具有宗教性的艺术作品,更吸引他。"艺术是人格的投射。"伟大的作品则诞生于"自然与自我(个性)不分主客,知情意合一之时"。这一主张不仅反映在他对塞尚、梵高、高更、马蒂斯这些后印象派画家的欣赏,对罗丹雕塑中的自然神性的高度认同,对布莱克诗画中表现出的"泯灭自我"的指认,也贯穿了他对朝鲜之物倾注一生的爱。
开篇故事中那位登门的青年,便是后来被誉为"朝鲜古陶瓷之神"的浅川伯教(1884 — 1964)。 他与胞弟浅川巧(1892 — 1931)两人,在柳宗悦此后与朝鲜的不解之缘中,扮演了不可欠缺的重要角色。
二
倘不算他高中时在古董店偶然买下的一件李朝牡丹纹青花罐,浅川伯教带来的这件秋草纹倒角青花罐,是柳宗悦的目光从西方艺术转向东方器物的一个重要契机,也是他从朝鲜之物第一次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美的触动。在那一年《白桦》
的专栏上,他如此描述对这件器物的感受:
那是从瓷器中展现的形态之美(shape)。朝鲜陶器带来的这份启示,全然让我处于新鲜的惊愕之中。未曾想过,过去从未特别留意,乃至以其微不足道而轻慢对待的陶器,其形状能带给我洞见自然的巨大线索。对于"事物的形状乃无限"这一单纯的真理,过去清晰的认知,再次变得神秘。直至昨日,我做梦也未想过,从那表面寒凉的土器中,竟能让我读到人的温暖、高贵和庄严。(《来自我孙子的通信一》,《白桦》第五卷第十二号,1914年 12月)
在与浅川伯教初次会面两年后的 1916 年 8 月 11 日,柳宗悦初次踏上了朝鲜的国土。在釜山迎接他的人正是浅川伯教。13 日抵达晋州时,他给《白桦》的同仁好友、文学家志贺直哉寄去明信片 :"引我注意的是,几乎每户人家里都摆了十五乃至二十个罐子、瓮。"30日移步庆州,他为石窟庵中的佛像所动容。到京城府后,他又结识了同样热爱朝鲜工艺的浅川巧,在后者的陪同下走访市内各处,其中自然少不了古董店。随后他又北上至开城、新义州。结束历时一个多月的朝鲜之旅后,柳宗悦前往北京与伯纳德·里奇(Bernard Leach)会面,最终于同年10月15日回国。
从朝鲜到中国,此行两个多月的游历,更直观、密集地接触东方美学的丰富产物,让他那双看惯了西方艺术的眼睛,得以重新审视"故乡的美"。
值得一提的是,柳宗悦从西方到东方的这一回视,不仅发生在艺术品上,也体现在他长
柳宗悦的民艺运动强调从日常生活的器物中发现美,反对将美局限于贵族化、等级化的观念。他认为美育应该恢复到所有时空场景中都平等的角色。这种理念对日本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设计师在柳宗悦的影响下,将传统民艺融入现代设计,创造出既有历史厚重感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
柳宗悦的民艺设计与"无剪刀"理念
柳宗悦的民艺设计体现了"无剪刀"的特点,这种特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他强调手工艺术的价值,认为机器生产无法替代手工制作中蕴含的人类情感和创造力。在柳宗悦看来,真正的美存在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那些被刻意雕琢的艺术品。
柳宗悦的民艺设计打破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界限,让传统工艺重新焕发生机。他通过民艺运动,重新定义了"美"的概念,让美不再局限于贵族化、等级化的观念,而是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这种理念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设计师在柳宗悦的影响下,开始重新思考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
柳宗悦对日本现代设计的影响
柳宗悦的民艺思想深刻影响了日本现代设计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喜多俊之和深泽直人。
喜多俊之是日本著名的产品设计师,他的设计风格深受柳宗悦民艺思想的影响。他认为设计应该关注人的需求,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喜多俊之的代表作品"OK椅",就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这款椅子采用了传统的竹编工艺,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简约风格,既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美感,又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
深泽直人是另一位深受柳宗悦影响的日本设计师,他提出了"无意识设计"的理念,强调设计应该关注人的本能需求,而不是刻意追求设计感。深泽直人的代表作品"无印良品CD播放器",就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这款产品采用了传统的木工工艺,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科技的便捷性,既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美感,又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
柳宗悦理念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启示
柳宗悦的民艺思想对中国当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中国设计师在柳宗悦的影响下,开始重新思考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他们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设计,创造出具有东方生活美学的创意产品。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曾辉认为,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需要创意设计的介入,将传统手工"和而不同"的价值综合创新,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设计应该遵循"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
例如,中国设计师张雷的"素元"家具系列,就是将中国传统木工工艺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这个系列采用了传统的榫卯结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简约风格,既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美感,又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
柳宗悦的民艺运动不仅改变了日本传统手工艺的命运,也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他的理念强调心灵相通、一物入魂的手作之心,对当代无剪刀手工艺术的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日本年轻设计师如喜多俊之和深泽直人,在柳宗悦的影响下,将传统民艺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创造出既有历史厚重感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这些设计理念同样启发了中国新生代设计师,他们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现代设计语言,让民间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