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古村落:文化保卫战进行时
九江古村落:文化保卫战进行时
九江,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孕育出8个中国传统村落,各具千年风韵。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正面临消失的风险。市政协委员通过提案和调研,呼吁加强对古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利用,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传承注入新活力。
保护现状:多方发力守护文化瑰宝
在九江市修水县黄沙镇箔竹自然村,天刚蒙蒙亮,古建筑包户党员郑水秋就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他边走边看,不时掏出随身携带的记录本记下当天的巡护情况。作为192名古建筑“守护者”之一,郑水秋的任务不仅是日常巡护,还要激活传统村落的文旅价值,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修水县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县级传统建筑工匠人才队伍,提供专业修缮技术服务。同时,该县还邀请了一批博士成为传统村落保护智库专家,建立传统村落数据库,将传统村落与自然景观串联成线,带动乡村文化游发展。
在彭泽县,第二批历史建筑和第一批传统建筑名单的公布,为古村落保护增添了新力量。该县严格按照《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九江市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做好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保护管理,设置明显的保护标志,标明保护范围,并研究落实保护利用措施。
委员建言: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重庆政协委员白九江的提案为九江古村落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建议进一步扩大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范围,将国有考古单位、文保单位等文博事业单位纳入试点范围。针对文化活化利用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白九江建议加大法制保障供给,研究制定文物知识产权保护细则。
白九江还呼吁加快文物数字孪生建设,将文物资源纳入统一的数字平台,形成文物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素材库,搭建文物版权数字交易平台。这些提案建议对九江古村落保护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文化传承:历史名城的文脉延续
九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从东晋陶渊明开创的田园隐逸诗派,到北宋黄庭坚创立的江西诗派,再到清代“样式雷”家族主持皇家建筑设计,九江的历史名人和诗词文化在江西独树一帜。
九江的8个中国传统村落各具特色:修水县朱砂村的堂屋建筑、湖口县庄前潘村的柘塘书屋、修水县箔竹村的太极八卦布局、修水县内石陂村的山水环绕生态、都昌县鹤舍村的明清建筑群、彭泽县岚陵村的鲤鱼井、武宁县合港村的四合院、修水县太阳村的樱桃书院,共同构成了九江古村落文化的独特魅力。
面临挑战: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
尽管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九江古村落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资金短缺是首要问题,大规模的修缮和维护需要巨额资金支持。此外,科学规划不足、专业人才短缺、村民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未来展望:文旅融合激发新活力
为破解保护难题,九江市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例如,修水县朱砂村通过厘清古建筑产权,吸引民宿和农家乐入驻,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彭泽县岚陵村则依托传统建筑,发展乡村旅游,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数字化保护也是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古村落数字档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古村落风貌,既能为文物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又能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同时,加强古村落文化的教育普及,提升村民和游客的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九江古村落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九江市正积极探索古村落保护新模式,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这不仅是为了守护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为了让更多人感受九江古村落的独特魅力,找到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