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马亮:30讲带你掌握实证研究精髓
人大教授马亮:30讲带你掌握实证研究精髓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一次专题研讨会上,该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马亮以“目标设置、绩效差距与博弈策略”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国省级政府绩效目标设定的实证研究。这一研究不仅展现了实证研究在社会科学中的强大应用,也为理解政府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课程背景与方法论框架
马亮教授在人大开设的实证研究课程,系统性地讲解了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课程共分为30讲,内容涵盖选题技巧、论文写作规范以及科学的研究设计等关键环节。课程强调实证研究基于证据、数据和事实性的观察,具有可验证性和可复制性,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范式。
实证研究的核心要素
在课程中,马亮教授详细介绍了实证研究的三大核心要素:
选题技巧:选题是研究的起点,马亮教授提出了“四轮驱动”选题法,即现象驱动、方法论驱动、灵感驱动和文献驱动。他强调选题要关注社会热点,同时也要有理论深度,能够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研究设计:实证研究分为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混合研究三种类型。量化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探索社会现象,质化研究则注重深入理解特定情境,而混合研究则结合两者优势。马亮教授强调研究设计要科学严谨,能够有效验证研究假设。
论文写作:马亮教授将论文结构比喻为“沙漏”,即从一般到具体,再从具体到一般。他强调细节决定成败,要求学生在写作中注意格式规范,做好时间管理和项目管理。
实证研究的应用案例
马亮教授的多项研究都体现了实证研究的实践价值。例如,在研究政府绩效目标设定时,他利用1999-201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官员的晋升激励对绩效目标设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官员任期与目标设置水平呈U型曲线关系,本地升迁的官员更倾向于设定较高经济增长目标。
在另一项关于网约车监管的研究中,马亮教授团队收集了近3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监管政策数据,实证分析了监管严格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揭示了地方政府在面对新兴经济时的多重动机,为推进分享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的未来展望
随着国内实证研究的快速发展,这一方法已成为社会科学界最主流的研究范式。马亮教授指出,实证研究不仅能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还能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证研究,培养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马亮教授的实证研究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科研训练,也为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这门课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