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非遗:武陵板凳龙舞的历史与传承
万州非遗:武陵板凳龙舞的历史与传承
2014年,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的板凳龙舞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有着九百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历史渊源
武陵板凳龙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据传,北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武陵木枥观一道长因病卧床不起。一天夜里,他梦见自己乘着一条形似板凳的木龙遨游苍穹,醒来后精神焕发。第二天,他便将观内的木凳装饰成龙的形状,不久后竟然大病痊愈。这个神奇的故事很快在当地传开,板凳龙舞也由此流传开来。
表演特点
武陵板凳龙舞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利用普通的木质板凳装饰成龙的模型进行表演。表演时,演员们手持板凳的四只腿,通过灵活多变的动作展现出龙的神韵。
板凳龙舞有两种主要的表演形式:一种是独凳龙,即一条普通长条板凳装饰成龙形,由两人至三人共同舞动;另一种是多凳龙,需要至少九人参与表演,人数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表演动作丰富多样,包括晃龙、转龙、顶龙、跃龙等,演员们通过这些动作展现出龙的灵动与威武。
除了板凳这一核心道具外,表演中还会使用元宝、锣、鼓、钹等辅助道具。元宝由龙头前的“笑和尚”举着,吸引龙头;锣、鼓、钹则用于敲打节奏,使演员们能够统一步伐。这些乐器的演奏不仅能营造出热烈的氛围,还能激发表演者的热情,使整个表演更加精彩。
值得一提的是,板凳龙舞中还融入了说词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表演高潮时,“笑和尚”会朗诵一些风趣幽默的顺口溜,如“武陵板凳龙,滚天遨苍穹,莫道个头小,气势贯长虹。”这些说词语言优美,合辙押韵,句式灵活,既能增添表演的趣味性,又能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文化内涵
武陵板凳龙舞不仅是武陵镇的民间艺术瑰宝,更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道教文化、民间艺术和地方特色,展现了巴渝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板凳龙舞的表演形式独特,节奏明快,动作灵活多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通过代代相传的表演技艺,板凳龙舞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研究巴渝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
现代传承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武陵板凳龙舞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目前,武陵镇各村都成立了板凳龙表演队,定期开展表演活动。2014年成功入选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板凳龙舞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
2024年元旦期间,在万州天生城文旅街区举办的三峡非遗文化节上,武陵板凳龙舞作为重点节目亮相。50多个板凳组成的百米“巨龙”在活动现场穿梭,气势恢宏,引得现场观众连连称赞。这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板凳龙舞的艺术魅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作为一项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武陵板凳龙舞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它不仅是武陵镇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传承好这一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