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震风险评估:地质构造、近期活动与政府应对
合肥地震风险评估:地质构造、近期活动与政府应对
2021年11月,合肥市地震局修订印发《合肥市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将2.5级及以上地震列为地震灾害事件,这表明合肥对地震风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合肥的地震风险究竟如何?本文将从地质构造、近期地震活动和政府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合肥地质构造与郯庐断裂带
合肥位于郯庐断裂带南端,该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规模较大的北北东向断裂带,全长约2400公里,贯穿多个省市。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的研究,郯庐断裂带合肥段主要由四条分支断裂组成,其中五河—合肥断裂(F2)最为关键。这条断裂从合肥市城区穿过,是一条规模较大、切割深度超过4公里的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全长约350公里,自五河县向南延伸至舒城县。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合肥段的活动特征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总体呈现出西南老、东北新的活动时代特点。合肥盆地的断裂构造以北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三组断裂为主,其中五河—合肥断裂的地球物理场特征显著,位于正负磁场交变处,布格重力表现为等值线密集带。
近期地震活动与风险评估
近年来,合肥地区地震活动频繁。2024年9月18日,肥东县发生4.7级地震,随后多次余震,包括2025年1月16日3.7级和1月27日3.0级地震。这些地震表明肥东县附近仍处于余震活跃期。此外,2025年2月9日,邻近的江苏泰州兴化市发生3.0级地震,对安徽部分地区可能产生影响。
安徽省地震局已启动合肥市地震风险灾害评估与区划项目,预算20万元,将对合肥市房屋、人口、GDP的格网数据和地震危险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建筑物易损性矩阵,计算不同超越概率水准下的人口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布情况。该项目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下属的哈尔滨圣德永华地震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预计将进一步提升合肥市地震风险防范能力。
政府应对措施与应急预案
合肥市已制定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地震应急指挥部,由局长担任指挥长,统一领导地震应急工作。预案规定,当发生3.5级及以上地震时,全体职工立即进入应急工作状态,地震监测中心需在8分钟内完成地震参数测定,并启动地震应急短信群发系统。现场应急工作组需在震后30分钟内奔赴震区,建立应急指挥通讯平台。
应急预案还明确了各部门职责:科技监测处负责震情监测和分析,震害防御处负责震情值班和信息发布,市地震监测中心负责地震数据收集和趋势判定。此外,预案还规定了地震谣传事件和周边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确保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总结与建议
综合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和政府应对措施来看,合肥确实存在地震风险,但总体可控。作为郯庐断裂带南端的重要城市,合肥需要持续关注地震活动,特别是五河—合肥断裂的监测。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地震风险防范,包括开展地震风险评估项目、制定应急预案和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对于公众而言,了解基本的地震防护知识至关重要。建议开启手机地震预警功能,学习应急避险知识,如震时躲避黄金三角区和震后快速撤离至开阔地带。同时,关注官方发布的地震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保持冷静应对地震风险。
虽然地震风险无法完全消除,但通过科学的监测预警和有效的应急准备,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对城市和居民的影响。合肥正在积极构建地震风险防范体系,为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