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万村支书被查背后:农村基层治理正风肃纪进行时
7.7万村支书被查背后:农村基层治理正风肃纪进行时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今年1月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去年全年的6.1万人,更反映出农村基层腐败问题的严峻性。
这些被查处的村支书、村主任,他们的腐败行为直接损害了群众利益,侵蚀了党的执政基础。从各地通报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基层腐败的具体表现。
在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原玉成庄村村委会主任冯魁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将其亲属申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骗取扶贫资金20万余元;未经村民集体评议,擅自将其好友马某申报为农村低保户,致使马某违规享受农村低保待遇。最终,冯魁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其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在山西省浑源县,下韩村乡花疃村原党支部书记范振茂通过签订虚假征地协议、工程合同等方式,骗取征地补偿款53万余元,并将其中20万余元占为己有。今年9月,范振茂受到开除党籍处分,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在海南省陵水县,群英乡群英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德荣在协助乡政府采购水葫芦打捞船的过程中,伙同他人以签订虚假合同、虚增购船款等方式骗取国家财政资金并与他人私分,数额较大。今年5月,郑德荣被开除党籍,相关违纪违法所得予以收缴。
在安徽省全椒县,六镇镇柴岗村原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田守芹通过隐瞒家庭经济能力,帮助多名不符合或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亲属违规领取低保金。今年7月,田守芹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责令辞去村委会主任职务处理。
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据统计,农村基层腐败主要表现为贪污、挪用公款、截留冒领国家财政资金等。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指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腐败类型很多,最典型的是贪污和挪用公款,比如利用职务之便侵吞、挪用村集体公款。此外,截留冒领也是腐败问题的主要类型,一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侵占、截留或冒领国家下拨的扶贫款、移民款、救灾款、危房改造补助金、征地补偿款等,侵犯群众利益。权力寻租腐败问题同样值得关注,特别是一些村级工程承包、资源发包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及其亲属、亲戚朋友谋取私利,与民争利。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基层腐败?专家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基层监督体系不健全。北京廉政法治协同创新基地主任彭新林认为,应当结合村主要负责人腐败(即群众身边“蝇贪蚁腐”)表现形式、规律特点和演变趋势,建立健全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的防治机制,持续铲除此类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在他看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统筹监督力量,加强纪检监察、巡察、审计监督等贯通融合,充分发挥乡镇纪委“前哨”作用,对村重要事务决策、资源资产管理等重要环节开展“嵌入式”监督,才能有效遏制基层腐败。
浙江省台州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陈文博也指出,部分村居以老年协会名义设立“账外账”,其收益未纳入村集体核算,形成了日常监督的灰色地带,容易诱发违规吃喝、违规发放福利、公款旅游等问题,风险不容小觑。
面对严峻的基层腐败形势,各地积极探索治理之道。重庆市北碚区龙凤桥街道凤凰村的整改案例值得借鉴。该村通过规范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加强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成功扭转了此前的腐败局面。如今,该村信访举报明显减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流转土地1200亩,做大“周末经济”文章,干部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劲头更足。
专家建议,从纪检监察工作角度看,亟须完善基层监督体系,优化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设置,建议设置专门的村一级纪检监察机构,实行融入式监督,并把监督力量延伸至“最后一公里”,解决村一级关键少数腐败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将开展主题教育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结合起来,聚焦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政策措施落实、管理监督、项目推进、专项资金和各类补贴申领发放等方面问题,紧盯重点部门、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切实解决涉及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村基层治理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关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7.7万村支书被查,这一数字既是警钟,也是号角,提醒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让清风正气充盈广袤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