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防骗指南:微信诈骗套路大揭秘
春节防骗指南:微信诈骗套路大揭秘
春节前夕,正是诈骗案件的高发期。据奉化公安发布的数据显示,仅1月28日至2月4日期间,就成功劝阻了10起电信诈骗案件,避免了83.9万元的经济损失。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和教训。今天,我们就来揭秘春节期间高发的微信诈骗套路,并提供实用的防范指南。
微信诈骗新套路
1. “百万保障”诈骗
2023年9月,深圳市民陈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是中国人民银行结算中心客服人员的视频电话,称其微信百万保障免费期限已到,需要收费。在对方的指引下,陈女士按照指示操作,最终被骗走6万元。
实际上,微信支付百万保障是默认开通且完全免费的保险服务,不存在“到期”或“续保”等说法。这是诈骗分子利用人们对这一服务的不了解,设置圈套进行诈骗。
2. 冒充亲友诈骗
春节期间,诈骗分子会利用节日氛围和人们放松警惕的心理,设计多种诈骗套路。比如冒充亲友求助类诈骗,通过盗取亲友的社交账号或模仿亲友的语气,编造各种紧急情况,如生病、车祸等,向受害人借钱。
3. 虚假购物诈骗
诈骗分子会在社交平台发布虚假的购物信息,如低价出售热门商品、限量商品等,吸引受害人购买。一旦受害人支付货款,骗子就会以各种理由拖延发货,最终拉黑受害人。
4. 刷单返利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快递匿名卡片、虚假红包等方式,诱导用户扫描二维码添加好友,随后拉入微信群,以“做任务可以返利”为由,诱导用户转账充值。如晏某因扫描匿名快递中的二维码,最终被骗16万余元。
5. 虚假投资理财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交友平台,以“高富帅”或“白富美”的身份接近受害者,取得信任后,诱导其在虚假投资平台上投资。如彭某通过网络交友认识一名自称“谢某某”的男子,最终被骗94万余元。
6. 冒充军人诈骗
近期,杭州连续发生多起冒充军人的诈骗案件。诈骗分子通过社交软件搭识单身女性,冒充现役军官,发展恋爱关系后,以有稳赚不赔的内部投资平台为由,诱骗受害者投资。如43岁单身女性赵某被骗250余万元。
如何防范微信诈骗
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范建议:
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透露个人及家庭的相关信息,特别是银行账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敏感信息。
谨慎接听来电:对于未知号码的来电,要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冒充公检法、银行等机构要求提供个人信息的电话。
不点击陌生链接:避免点击短信、邮件或社交媒体中的不明链接,不下载陌生软件,以防感染病毒或遭遇恶意软件攻击。
核实转账请求:当有人提出转账或汇款要求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和信息真实性。
保持警惕心理:对于打着“网络兼职”、“零门槛贷款”等旗号的诈骗信息,要保持清醒认识,切勿轻信。
下载反诈APP:主动下载并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从源头上防止被骗。
及时报警求助:如遇疑似诈骗情况,应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通过其他官方渠道向警方求助。
使用官方渠道:进行交易或办理业务时,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不要轻信所谓的“内部渠道”或“特殊渠道”。
提高防范意识: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即使是熟人也要通过电话或视频核实。
关注官方提醒:及时关注警方发布的反诈预警和提示,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法和防范措施。
遇到诈骗怎么办
如果不幸遭遇诈骗,不要慌张,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帮助你减少损失:
立即报警: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提供详细的被骗经过和相关证据。
保存证据:保留所有与诈骗相关的证据,包括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电话录音等。
冻结账户:如果涉及银行账户,立即联系银行冻结账户,防止资金进一步流失。
举报诈骗:通过微信的“腾讯卫士”小程序或“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进行举报。
寻求帮助:及时向家人、朋友或同事说明情况,寻求帮助和支持。
配合调查:积极配合警方的调查工作,提供所有相关信息和证据。
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避免再次上当受骗。
心理疏导:如果被骗金额较大,可能会对心理造成影响,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疏导。
春节前夕,诈骗分子可能会更加活跃,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就能有效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看似“美好”的承诺都可能暗藏风险。让我们一起提高警惕,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