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火车站:一座充满人文关怀的智慧枢纽
虹桥火车站:一座充满人文关怀的智慧枢纽
2020年7月1日,铁路上海虹桥火车站迎来运营十周年。十年间,这座现代化的交通枢纽不仅见证了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更承载了无数旅客的离合悲欢。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客运枢纽,虹桥火车站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智能化服务,成为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蓝图到现实:虹桥火车站的建设历程
虹桥火车站的建设始于2008年7月20日,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于2010年7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这座特等站占地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4万平方米,站房面积达24万平方米。车站主体结构采用钢砼组合结构,屋面钢结构用钢量近8万吨,相当于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外部钢结构用钢量的两倍。
车站设计以平直、方正、厚重为理念,体现了海派文化的包容与创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功能布局,展现了现代化铁路客站的先进性。截至2019年6月,虹桥火车站最高可同时容纳1万人候车,设有16台30线,日均旅客发送量达19.14万人,较最初几乎翻了6倍。
智能化创新:让出行更加便捷
虹桥火车站的智能化服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11月20日,车站启动第二批电子客票应用推广工作,告别纸质车票,迈入电子客票时代。2020年,沪宁城际(上海、上海虹桥-南京间)推出“铁路e卡通”产品,进一步提升了旅客的出行效率。
2020年,虹桥火车站实施刷脸进站,旅客只需将身份证放在实名制验证闸机上,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快速进站。同年,车站推出国内首个智慧车站小程序,旅客可以通过手机查询检票口、预约搬运服务、登记遗失物品,甚至查看站内洗手间的厕位使用情况。这些智能化创新大大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
人文关怀:让旅途充满温暖
在虹桥火车站,每天都在上演着感人的故事。2020年春节期间,一位名叫小陈的旅客分享了她第一次来虹桥火车站赶车的经历。当时,她对这座庞大的车站感到迷茫,最终因为找不到自助取票机而误了车。如今,虹桥火车站的引导标识更加完善,电子客票的实施也让旅客只需携带身份证就能轻松出行。
在疫情防控期间,虹桥火车站的双语志愿者们用热情和专业为外籍旅客提供帮助。他们不仅协助旅客完成健康信息登记,还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一位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Nezma在赶往浦东机场时遇到语言障碍,志愿者沈晓萍和瞿欢不仅帮助她填写登记表,还一路协助她推送行李到出租车上车点,确保她顺利登机。
未来展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支撑
随着京沪、沪宁、沪杭、沪昆、徐兰高铁等线路的相继开通,虹桥火车站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2024年5月,新建的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铁路线路名称确定为沪苏湖高速铁路,进一步强化了虹桥火车站的枢纽地位。
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绝无仅有的综合交通枢纽,虹桥火车站与虹桥国际机场、上海轨交2、10、17号线站房直接相连,实现了空铁联运和多模式交通的无缝对接。未来,车站将继续以“绣花”的功夫,不断提升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虹桥火车站不仅是上海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一座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地标。在这里,科技与人文完美融合,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作为中国高铁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虹桥火车站将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