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术语大挑战:你真的懂吗?
化学术语大挑战:你真的懂吗?
1996年,纽约大学物理学教授艾伦·索卡尔在《社会文本》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逾越边界:关于量子重力学的转化性阐释》的论文。这篇看似高深的论文实际上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恶作剧——其中充满了从拉康、德勒兹等后现代主义学者著作中随意拼凑的理论,对自然科学的运用更是错误百出。一个月后,索卡尔在《通用语》杂志上揭露了这个恶作剧,引发了学术界的巨大震动。这一事件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在跨学科交流中,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至关重要。
化学术语的基本特征
化学科学中的术语具有独特的特性,这些特性保证了其在学术交流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科学性
化学术语必须准确反映其所指概念的科学含义。例如,在描述物质的力学性能时,应使用"力学性能"而非"机械性能",因为后者可能与"机械"一词的其他含义产生混淆。再如,早年使用的"热机械曲线"一词,现已被更准确的"温度-形变曲线"所取代。
单义性
一个术语只应表达一个概念,一个概念也只对应一个术语。例如,在科学实验中表示试样量的多少时,应使用"试样质量"而非"试样重量"。因为"质量"表示物质的多少,而"重量"则涉及力的概念,容易造成混淆。
简明性
化学术语应力求简洁明了。例如,"laser"一词最初由"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首字母缩写而成,最终定名为"激光",既简明又准确。
习惯性与准确性
在某些情况下,考虑到历史习惯,一些术语的使用需要特别注意。例如,"mechanical"一词虽然有"机械"之意,但在描述物质特性测量时,应称"力学性能"。又如,"viscosity"应译为"黏度"而非"粘度",因为"黏"和"粘"在读音和词性上都有所不同。
化学术语的规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变得尤为重要。这一过程通常由专门的审定委员会负责,经过"发布试用"和"审定公布"两个阶段。
规范化的重要性
术语的规范统一是学术交流的基础。正如物理学家严济慈所说:"凡百工作,首重定名;每举其名,即知其事,斯为上矣。"恩格斯也曾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
规范化的过程
以天文学术语"奥陌陌"的审定为例,当人类首次发现太阳系外小天体时,科学家们提出了多个译名方案,包括"青鸟星"、"远方客"等。最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选择了音译的"奥陌陌",既保留了原词韵味,又便于公众理解和传播。
化学术语的误用案例
尽管化学术语的规范使用十分重要,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不少误用现象。
科学文献中的误用
2013年,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和马西亚尔·洛萨达在一篇论文中,错误地将洛伦茨方程应用于积极心理学研究,声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理想比例为2.9013∶1。这一结论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但该论文仍被广泛引用,凸显了科学术语误用的危害。
日常教学中的误用
在化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可能会沿用旧的术语或不规范的表述,如将"力学性能"称为"机械性能",或将"黏度"误写为"粘度"。这些错误虽然看似微小,但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准确理解。
如何正确使用化学术语
为了确保化学术语的准确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参考权威标准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的《化学名词》等权威标准是化学术语使用的依据。例如,在表示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分离特征与温度关系时,应使用"下临界相容温度"而非"最低临界相容温度"。
注意读音和写法
百度化学吧建立的化学术语正音委员会发布的《化学术语用字正音表》对元素名称、有机物命名等提供了标准读音。例如,"铍"应读作"pí","镓"应读作"jiā","硒"应读作"xī"。
加强专业培训
化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应定期接受专业培训,更新知识体系,确保在教学和研究中使用最新的规范术语。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通过科普活动和媒体宣传,提高公众对化学术语的正确认知,避免在日常生活中误用化学术语。
化学术语的准确使用是化学科学发展的基石。通过遵循术语规范,我们不仅能避免学术交流中的误解,还能推动化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正如索卡尔事件所揭示的那样,科学术语的严谨性不容忽视。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化学科学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