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自然到文化:张耒笔下的“雨后春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自然到文化:张耒笔下的“雨后春笋”

引用
人民网
9
来源
1.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7-06/14/content_1782379.htm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7903128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12A0A13R00
4.
http://www.guoxuelu.com/ju/336099.html
5.
https://shici.qiarong.com/hlr2s/
6.
https://jigushici.com/shici/zl27677n289p_110739.html
7.
https://hy.httpcn.com/html/chengyu/26/23838626278
8.
http://m.goodzuowen.com/chengyu/yu/201802/6504.html
9.
http://tjbhlib.org.cn/bhlib/juvenile/get/470

荒林春足雨,新笋迸龙雏。

这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张耒的《食笋》,生动描绘了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竹笋在春雨的滋润下,如同获得新生一般,迅速而有力地突破土壤的束缚,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这一自然景象不仅令人惊叹,更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个富有深意的象征。

“雨后春笋”这个成语,最早就源于张耒的这首诗。它原本只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种现象与社会发展中某些新生事物的涌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雨后春笋”开始被用来比喻在有利条件下,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和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雨后春笋”这一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社会论述中。例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这里,“雨后春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中国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态势。再如,邹韬奋在《患难余生记》中提到实施宪政的提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象地展现了社会变革中新生事物的涌现。

“雨后春笋”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是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首先,它象征着生命力和潜力。竹笋在春雨的滋润下迅速生长,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和活力。其次,它蕴含着对新生事物发展的赞美。正如春笋破土而出,新生事物在有利条件下茁壮成长,展现出无限的可能和希望。最后,它还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春雨是自然的恩赐,土壤是生长的基础,而竹笋的生长则需要内外条件的共同作用,这与中华文化中强调和谐统一的思想不谋而合。

从自然现象到文化符号,“雨后春笋”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新生事物的期待以及对和谐发展的追求。在当今社会,“雨后春笋”依然被广泛使用,无论是形容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还是描绘社会变革中的新生力量,这个成语都展现出了持久的生命力和文化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