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事故频发,如何保障劳动者健康?
职业病事故频发,如何保障劳动者健康?
2023年,全国共报告各类职业病新病例12087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8105例,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2228例,职业性传染病625例,职业性化学中毒367例,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77例,职业性皮肤病65例,职业性肿瘤67例,职业性眼病39例,职业性放射性疾病7例,其他职业病7例。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家庭的痛苦。
在某建筑公司,员工小张因长期吸入粉尘,最终被诊断为尘肺病。在某化工厂,员工小李在操作化学试剂时发生意外,吸入有毒气体导致昏迷。在某电子厂,员工小王因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听力严重下降。这些案例揭示了职业病事故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职业病事故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职业病防治工作。设备维护不当、操作规程不熟悉、防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屡见不鲜。从监管层面来看,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但执法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从劳动者层面来看,一些劳动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职业病防治知识了解不足,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面对职业病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我们迫切需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在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和PTSD等精神疾病判定标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德国建立了完善的职业病诊断和赔偿体系,对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和精神疾病都有明确的判定标准。日本则在过劳死的预防和认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结合国际经验,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
完善职业病诊断和判定标准。在现有10大类职业病的基础上,增加职业性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分类,使职业病目录更加全面。
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提高职业病诊断机构的专业能力,建立职业病防治信息监测和交流平台,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病体检,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企业和个人依法予以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提高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劳动者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职业病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