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笔下的紫阳街:时光里的故事
朱自清笔下的紫阳街:时光里的故事
朱自清笔下的紫阳街:时光里的故事
1922年春,一位年轻的文学教师踏上了台州的土地,他就是后来享誉文坛的朱自清。在台州任教期间,他常常漫步于紫阳街,感受着这条千年古街的沧桑与韵味。在他的笔下,紫阳街不仅是一条普通的街道,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千年古街的前世今生
紫阳街,这条全长1080米的古街,见证了台州的千年变迁。街道两旁的青石板,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紫阳街原无名,直到1998年,为纪念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才正式命名为紫阳街。张伯端,号紫阳,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卒于元丰五年(1082年),享年99岁,是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悟真篇》倡导以道教内丹为中心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学说,与魏伯阳《参同契》并居道家正宗。
街巷里的历史印记
走进紫阳街,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街道两旁的古井、坊墙、石碑、桥、坊等历史遗迹,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紫阳井为纪念紫阳真人而建,千佛井则因传说而闻名。白塔遗址虽在文革时期遭到毁坏,但遗址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雄伟姿态。
百年老店的传承与坚守
紫阳街上,百年老店林立,它们不仅是商业的存在,更是文化的传承。蔡永利秤店,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今已有156年的历史。店主蔡雪贞是第五代传人,她坚守着这门传统手艺,即使在电子秤普及的今天,依然坚持制作杆秤。方一仁中药店传承了200多年,临海张家剪纸更是延续了600多年的历史。
人文精神的延续
紫阳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文精神的延续。戴祖淼老人是紫阳街最老的一批原住民,他见证了老街的百年沉浮。老人说:“这样的变化好吗?”“当然好,新城很宽敞,老城很整洁。”老人朴实的言语洋溢着平淡幸福的味道。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04年,紫阳街开始实施保护性修缮,总投资5000多万元,修缮房屋800余间。在保护传统的同时,紫阳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五月工坊、咖啡馆等现代元素的加入,为这条千年古街注入了新的活力。
紫阳街,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街,见证了台州的变迁,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正如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中所说:“我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紫阳街,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他们心中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