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本质:从神经科学到人工智能的探索
意识的本质:从神经科学到人工智能的探索
意识是人类最神秘的特质之一,它让我们能够思考、感受和体验世界。然而,意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哲学家、科学家和思想家数千年。芬兰哲学家埃尔尼·霍尔米拉从哲学角度深入研究了这一问题,他认为意识是主观体验的基础,是我们感知自我和世界的核心。然而,要全面理解意识,我们需要从多个学科的角度进行探讨。
神经科学的突破:意识恢复的主动机制
2023年3月,南方科技大学宋学军团队在神经科学顶级期刊《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意识消失后重新启动的分子神经机制。这项研究颠覆了长期以来关于意识恢复的被动观点,指出意识的恢复实际上是一个主动过程。
研究发现,意识的恢复是由丘脑腹后内侧核(VPM)中Thr007位点磷酸化控制的KCC2泛素降解所启动的神经化学反应。这一过程导致GABAA受体介导的VPM神经元去抑制,从而加速神经元兴奋性的恢复和意识觉醒。这一发现被《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审稿专家誉为“意识研究领域的里程碑”。
哲学的思考: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在哲学领域,意识的本质一直是重要议题。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个体的主观性和自由意志。萨特指出,存在和现实是第一位的,而不是“现实”产生“现实性”。这种观点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了挑战,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主观体验。
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则认为,个人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实体,人类生活的主观方面最为重要。他强调,人的本质不是由某种“人性”决定的,而是通过个体的选择和行动逐渐形成的。
人工智能的启示:机器能否拥有意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思考:机器是否可能拥有意识?OpenAI联合创始人苏茨克维甚至提出,从某种角度来看,ChatGPT可能已经具备了意识。然而,这一观点在科学界引发了广泛争议。
澳大利亚《对话》杂志指出,当前的AI系统虽然能够生成看似智能的文本,但它们缺乏人类通过感官与周围世界接触所获得的具体信息。AI算法的架构也缺少与哺乳动物意识相关的丘脑皮质系统的关键特征。此外,AI的发展轨迹与生物进化过程大不相同,它们缺乏生命有机体所具有的复杂细胞活动。
2023年6月,神经科学家克里斯托夫·科赫与哲学家大卫·查默斯25年前关于大脑产生意识机制的赌局揭晓:查默斯获胜。这表明,尽管科学家们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我们对意识产生的神经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未来展望:意识研究的前景
意识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课题,涉及神经科学、哲学、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意识的本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正如《自然》网站文章所指出的,我们甚至还没有建立起将意识可能性纳入考虑的伦理框架。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最终将揭开意识的神秘面纱。这不仅将深化我们对自身的理解,还可能为治疗意识障碍疾病、开发更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新的思路。正如埃尔尼·霍尔米拉所说,意识是主观体验的基础,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核心。对意识的探索,本质上是对人类自身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