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燕京往事:北京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别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燕京往事:北京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别名

引用
5
来源
1.
http://www.beijing.gov.cn/renwen/lsfm/lsmc/201905/t20190506_1869513.html
2.
http://www.beijing.gov.cn/gate/big5/www.beijing.gov.cn/renwen/lsfm/lsmc/201905/t20190506_1869513.html
3.
https://news.sina.cn/sa/2005-08-03/detail-ikknscsi7420634.d.html?from=wap
4.
https://www.chinanews.com.cn/hwjy/2010/07-13/2399588.shtml
5.
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5c8a02d9e4b099b8d056bcbc.html

你知道吗?北京不仅叫“北京”,它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别名。从商周时期的“蓟”到辽金时期的“燕京”,再到元明清时期的“大都”、“北平”,每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独特的历史故事。

01

先秦时期:蓟与燕

根据《礼记》与《史记》的记载,早在商朝时期,在今日的北京市区内的今白云观以西、会城门东南一带,就存在着一个名叫“蓟”的方国,这个“蓟国”可能是传说中的上古贤王尧帝或黄帝的后代。由于存在的时代过于玄远,“蓟国”的事迹基本上都没有留传下来,就连它的灭亡时间,也因为邻居“燕国”历史的缺乏而不能确定,只知道“蓟国”大概是在春秋前期(公元前7世纪)被燕国所灭。

燕国在灭蓟国之前,一直以今日的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一带为都,现有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并展出相关文物。燕国大概在灭了蓟国之后,迁都到蓟城。直到燕国灭亡,蓟城虽然并不总是燕国的都城,却始终是燕国的第一大都会与军事重镇,成了燕国的代表,所以蓟城也被当时及后世的人们称为“燕”,这便是日后“燕京”之称的来历。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所熟知的“燕国”,其实在先秦时期一直被写作“妟”(yn)或“匽”,直到秦汉时期才被改写作“燕”。所以,不仅西周燕都所在地在商代与西周时期会被写作“妟”,东周时的蓟城也会因为燕都的关系而被称为“妟”。所以说,在先秦时期,北京地区有两个曾用名“蓟”与“妟(匽)”,这两个曾用名只是在后代史书上被写成了“蓟”与“燕”。

那么,“蓟”与“妟”又是什么含义呢?由于现存史料的稀少,我们并不能确定两个字用在这两地究竟有什么含义。只能大概知晓,“蓟”与“妟”是两个古国所在地的地名,两个商周古国都是因为当地叫这样的名字(蓟丘、妟山),才把自己的国号称为“蓟”与“妟”的。

02

汉唐时期:广阳、幽州与范阳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郡县制,秦灭燕后(公元前222年)在燕国故都蓟城设置了蓟县,直到被辽国改为蓟北县(公元938年)之前,“蓟”作为一个位于今日北京市区的县级地名,存续了整整1160年。秦朝的蓟县为广阳郡治所在,两汉魏晋时期则先后是广阳郡治、广阳国都、燕国国都。广阳郡辖下还有一个广阳县,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广阳村,北齐以后这处广阳县整体并入了蓟县,所以汉魏时人往往称呼广阳县为“小广阳”,那么“大广阳”自然便是郡治所在的蓟县城了。另外,两汉时人有用郡名称呼郡治所在城池的习惯,因此蓟县也被称为“广阳”。所以,广阳便是北京地区在“蓟”、“燕”之后的第三个曾用名。

“幽州”本来是一个涵盖整个幽燕地区与辽河流域的地区名称,并不像蓟、燕一样在一开始仅仅局限于一个地点。不过,幽州在汉代逐渐以蓟县作为州刺史或州牧的治所,汉代人也有以州名称呼州治所在的习惯,所以“幽州”之名便逐渐开始指代汉代蓟县所在的今北京市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局势动荡,后因军事需要而大量设置了“州刺史”,“州”数量大幅增加,“州”的辖境也便逐渐与郡相同。到了隋唐时期,“幽州”便完全成为一个以今日北京市区为州城所在的地名。而且,由于隋唐时期对于地名与行政区划经常在“州”与“郡”之间摇摆,所以幽州也偶尔会被改称为“范阳郡”,“安史之乱”发动者安禄山曾经担任过的“范阳节度使”便是幽州被叫做“范阳郡”时所授予的使职。随着安史之乱的平息,唐朝比较忌惮“范阳”这个名号,便再也没有使用“范阳郡”与“范阳节度使”之名,而是一直沿用“幽州”了。所以,“幽州”与“范阳”便分别是北京城的第四、第五个曾用名。

那么,广阳、幽州与范阳都是怎么来的呢?“广阳”二字私以为可能与古代地名选用的基本规律——“山南水北为阳”有关,广阳之地应当是处于“广水之北”所致,至于这条“广水”在哪里,由于幽燕地区的水道已然不是两千年前的模样,所以很难确知,但广水故道应当在房山区广阳村附近。另外,秦国之所以用“广阳”而不用“燕”作为这片燕都故地的郡名,应该也有淡化当地燕国认同的用意在里面。

“幽州”之“幽”就比较简单了,由于北方寒冷,在古人看来是“幽冥”之地,所以便选用了一个“幽”字来称呼这片土地。至于“范阳”,则与“广阳”同理,也是“山南水北为阳”这个命名规律在起作用,“范阳”是指范水之北的一片地方,这个地方最初在今日的河北省定兴县附近,范水可能就是今日的固城镇鸡爪河。“范阳”作为一个古代地名,要分两个层次看,在郡名层次,“范阳郡”最终是落脚到了今北京地区的幽州蓟县城,但在县名层面,则存在一个范阳县,先后以今日的定兴县、涞水县、涿州市为县治所在,这一点也与广阳很像,虽然在郡名层级被蓟县借了过去用,但县名层级则依旧在其地名的源地存在。

03

辽金时期:南京、燕京与大兴

公元938年,唐宋之交,幽州蓟县被后晋石敬瑭“打包”成“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人的辽国,辽国在接收了幽州蓟县城后,便立刻变更了地名,改“幽州”为“幽都府”,改“蓟县”为“蓟北县”,并以幽都府为辽五京之一的“南京”。公元1012年,由于南京幽都府在天文分野上处于“析木之津”的位置,所以又改称南京幽都府为“燕京析津府”,改“蓟北县”为“析津县”。那么“幽都”、“蓟北”、“析津”、“南京”便是今北京市区一带在辽代的四个曾用名。

金灭辽后,金军根据“海上之盟”的约定,将析津府掳掠一番后归还给了北宋。宋徽宗为了体现自己终于实现了祖辈们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夙愿,便在公元1123年把“析津府”改称为“燕山府”。两年后的公元1125年,宋金反目,金军攻占“燕山府”,并且又把地名改回了“析津府”这个称呼。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成为金朝国主,并在当年便改“析津府”为“中都永安府”,次年改为“大兴府”,并改“析津县”为“大兴县”,将“宛平县”与“大兴县”一道设置为金中都的附郭县,并在公元1157年正式将金国国都迁到了“中都大兴府”。海陵王完颜亮定名“永安”、“大兴”,显然寄托了他对于迁都的期望,然而事与愿违,过于冒进的完颜亮最终在南征过程中遭到后方贵族与前线将领的抛弃,他定名的“大兴府”反而给金世宗完颜雍做了“嫁衣”。

公元1215年,蒙古攻克金中都大兴府,并废毁该城,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方才兴建了大都城,并以大都为元朝帝都所在,从公元1267年到公元1294年,大都的营造持续了将近三十年,方才完工,就在大都营造中的1284年,忽必烈才将“大兴府”改制为“大都路”,正式确立了元大都的行政建制。

04

元明清时期:大都、北平与顺天

元末明初的公元1368年,明军主帅徐达、常遇春率军攻克大都,朱元璋取“北方平定”之义,改大都为“北平”。公元1380年,朱元璋又将“北平”改称为“顺天府”,并设置了北平布政使司,以“顺天府”为北平布政使司的治所。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改“顺天府”为“北京”,并以北京为明朝的陪都,与南京并称“两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北京成为明朝的首都。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沿用了“北京”这个名称。直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北京改称为“北平”,以示不再将北京视为首都。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并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从此之后,“北京”这个曾经在历史上往往被用做“多都制”之京号的名称,方才彻底转化为一个地名。

这些名称的变迁,不仅反映了北京作为北方重要城市的军事和政治地位,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统治者的意图。从“蓟”到“燕”,从“幽州”到“大都”,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