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记》幕后揭秘: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经典
86版《西游记》幕后揭秘: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经典
86版《西游记》是几代人的童年回忆,每当主题曲《云宫迅音》响起,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西游世界。然而,在这部经典之作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这部陪伴我们成长的电视剧,看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经典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艰辛与智慧。
演员的艰辛:从猴毛到光头
说起孙悟空,大家一定不会忘记他那标志性的猴毛。然而,你可能不知道,为了塑造这个角色,六小龄童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粘贴猴毛。这些猴毛可不是普通的毛发,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制成,既要有弹性又要保持形状。每天,化妆师都会用特殊的胶水将这些猴毛一根一根地粘在六小龄童的脸上和身上,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而且相当痛苦。试想一下,每天都要经历这样的“变身”,我们的“美猴王”真是不容易啊!
再来说说唐僧。扮演唐僧的迟重瑞为了角色剃了光头,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牺牲。要知道,在80年代,剃光头可不是一件小事,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对艺术的追求。而且,剃光头可不是一次性的,随着头发的生长,迟重瑞需要定期剃头,以保持角色形象的一致性。这种对艺术的执着,真是让人敬佩。
更令人惊叹的是,由于资金紧张,演员们经常需要一人分饰多个角色。比如沙僧的扮演者闫怀礼,除了饰演沙僧外,还扮演了千里眼、太上老君、观音寺的和尚、西海龙王、牛魔王、御马监监丞、年轻版卷帘大将等多个角色。这种“一人千面”的表演,不仅展现了演员们的演技,也体现了剧组的智慧和灵活性。
特效制作:从棉花到蹦床
在86版《西游记》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特效场景,比如孙悟空的筋斗云、天宫的仙境、海底龙宫等等。然而,这些看似神奇的特效,其实都是剧组成员们用最简单的方法创造出来的。
比如,孙悟空脚下的筋斗云,其实就是用棉花塑形而成。那袅袅白烟的天宫仙境,是工作人员趴在下面不停地摇干冰瓶营造出来的。有一名工作人员,还曾因为吸入过多的干冰晕倒。《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孙悟空被念紧箍咒,为了从主观镜头表现出晕眩的效果,拍摄的时候摄影师就被人扛在梯子上逆时针转着拍摄,而下面的孙悟空则顺时针转。还有红孩儿吐火的镜头,实际上是侧面借位拍摄。海底龙宫的戏份,其实只是在镜头前放了个鱼缸。
更有趣的是,孙悟空在空中飘逸的镜头是借助滑板完成的,而腾云驾雾的动作则是在蹦床上完成的。这些看似简单的道具,却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让人不得不佩服剧组的智慧和创造力。
拍摄趣闻:从设备短缺到资金紧张
86版《西游记》的拍摄条件之艰苦,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剧组最初只有一台摄像机、一个摄影师,这导致不能同时进行多角度的拍摄,拍摄进度很慢,25集的电视剧拍了六年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剧组成员们经常需要自己搬运设备,没有助理、保姆车这些现代拍摄中常见的配置。
资金紧张也是剧组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节省开支,剧组经常需要就地取材,很多场景都是用最简单的材料搭建而成。比如“天宫”的场景就是美工师用纸板、塑料布等简单材料搭建而成。而且,由于资金有限,很多特效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在使用蓝幕抠像技术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软件,很多场景都出现了“纸片人”的效果。尽管如此,剧组还是想尽办法完成了拍摄,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对比现代:从敬业精神到艺术追求
与现代影视制作相比,86版《西游记》的制作条件可以说是相当简陋。然而,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培养出了剧组成员们非凡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他们没有依赖先进的技术,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最简单的方法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效果。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和敬业精神,正是现代影视制作中所缺乏的。
正如导演杨洁所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要想拍摄出《西游记》这么一个神话剧来,真的是相当困难,我们负担很重。它是个大规模的集体艺术创作,可这二三十年来,总被描述得像是小玩闹似的,我心里就有点……不太平衡。”
86版《西游记》的成功,证明了硬件并不是最重要的,好的导演会把经费用在该用的地方,好的演员会为了一部作品甘愿吃苦。这种精神,正是这部经典之作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顾这部经典之作时,不禁感叹:原来我们小时候看的“神剧”,背后竟然有这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它不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承载着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向那些为艺术追求而努力的人们致敬,感谢他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如此精彩的西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