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潘桥村:一座800年古桥的历史记忆
探访潘桥村:一座800年古桥的历史记忆
在温州瓯海区潘桥街道,有一座历经800多年沧桑的宋代石桥——仁寿桥,它静静地横跨在潘桥河上,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这座桥不仅是一座普通的交通设施,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文化的载体,一个精神的象征。
一座桥,一段历史
仁寿桥又名潘桥,始建于北宋时期,由当时的武状元潘文虎捐资建造。据《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潘文虎,登两科,官授步骑将领,成忠郎。文武兼备,博通兵法,擅长文章。曾在永嘉县十七都捐建仁寿桥,后人因此称其地为潘桥。”
这座桥不仅是潘文虎个人的功德,更体现了宋代温州地区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达。桥的建造工艺精湛,结构稳固,即使在经历了无数次洪水和战乱后,依然屹立不倒,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石桥之美
仁寿桥是一座三跨梁柱式石桥,全长23.95米,宽2.25米。桥面由五根石板平铺而成,中跨较高,两头桥台处逐渐降低,形成优美的弧形。桥墩采用三根立方形石柱,上置横帽石,既稳固又美观。
桥面两侧设有青石栏杆,栏杆上的望柱柱头装饰着精美的垂莲花瓣纹浮雕。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跨桥侧四根望柱柱头上的狮子圆雕,这些石狮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憨态可掬,有的仰天咆哮,有的嬉戏打闹,展现了宋代石雕艺术的高超水平。
文武双全的潘文虎
潘文虎,字叔山,南宋永嘉县昆阳乡人,后迁居潘桥。他是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的武状元,据《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武举‘两魁:潘文虎’。”这简短的几个字,却道出了潘文虎的非凡成就。
潘文虎不仅武艺超群,还擅长诗画。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时任温州判官的郑刚中在《招潘文虎》一诗中写道:“既事还书斋,妙画倚庭柱。新诗今鼎来,车马审留驻。”这表明潘文虎不仅是一位武将,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古桥新韵
如今的仁寿桥,虽然历经多次修缮,但依然保持着宋代的建筑风格。桥头两棵3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枝繁叶茂,如同守护神一般,为古桥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桥下的潘桥河静静流淌,河水清澈见底,偶尔有鱼儿跃出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桥边的石阶上,时常有村民坐着乘凉聊天,孩子们在桥上嬉戏打闹,一派和谐景象。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潘桥村所在的瓯海区潘桥街道积极推动艺术赋能乡村建设,打造美育村。仁寿桥作为村里的文化地标,不仅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结语
一座古桥,承载着800多年的历史记忆;一位武状元,展现了宋代温州人的风采。仁寿桥不仅是潘桥村的骄傲,更是温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它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见证着新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