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锅盔走向大产业,彭州军屯锅盔如何“破圈”一跃
小锅盔走向大产业,彭州军屯锅盔如何“破圈”一跃
军屯锅盔,作为四川彭州的特色小吃,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从传统手艺到规模化生产,从地方小吃到全国品牌,军屯锅盔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8月22日,在彭州市隆丰街道军屯场社区的一家20余平方米的小店里,年过七旬的周乐全正在忙碌着。揉面、搅肉、卷团、沾芝麻、拉皮、甩皮……在他的一双巧手下,一个个面团经过油煎火烤,变成香气四溢的酥脆锅盔。
诞生于彭州市的军屯锅盔,又名军屯锅魁、酥油千层饼,其历史可追溯到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彭州市的特色产业,军屯锅盔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并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据统计,2023年彭州市军屯锅盔产值已超过3亿元,全市有上百家制作销售锅盔的门店,4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军屯锅盔制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军屯锅盔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名气大但品牌弱、味道美但形象土、受众多但规模小,且标准参差不齐、品种单一。为破解这些难题,彭州市军屯锅魁协会发布了《彭州市传统名小吃军屯锅魁》等3项团体标准,以推动军屯锅盔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周乐全制作的军屯锅盔
老味道如何持续飘香?
78岁的周乐全是军屯锅盔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店铺里的“百年老店”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块招牌格外醒目。周乐全介绍,制作锅盔要“一打二抹三翻六转”:将醒发好的面团摔打成牛舌状,抹上调制的肉馅儿和油酥,卷成团后放入油锅,翻面三遍、推旋六次,直至两面均匀金黄,最后放进烤炉。
“这样做出的锅盔层层起酥,吃的时候垫着油纸,一层一层揭皮。”周乐全说,外壳焦香酥脆,内里柔韧饱满,这是军屯锅盔的特色,也是省级非遗的技艺体现。
军屯锅盔有“重在烘烤、面好油少、馅料纯粹、椒麻味重”几大特点,但长期以来,军屯锅盔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市面上很多店铺打着“军屯”的招牌,味道却并不正宗。为传承这一非遗技艺,彭州市开设了锅盔培训学校,培养了700多名学徒。培训学校采取“学费1800元,一个月包会”的模式,还有锅盔工厂提供带薪实习岗位。
军屯锅盔专用烤箱
如何让军屯锅盔与发源地彭州紧密联系,进一步带动文旅发展?彭州市通过提供资金、市场等多方面支持,鼓励现有老店升级改造,打造锅盔文化博物馆,深挖美食发展历史,强化地域标志性,同步打造特色美食街,营造消费新场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小锅盔如何撬动大产业?
走进彭州市裕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生产线上,锅盔师傅们正在忙碌。配面、成团、拉条……一个个锅盔经过烘烤、急冻、真空封装,发往全国各地。
该公司总经理刘强介绍,他从2014年开始投资建厂,经过4年多的市场培育,成品锅盔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为了还原军屯锅盔复热后的酥脆口感,刘强对面团和油量配比进行了调整,并与重庆厂家合作打造专用烤箱。目前,该公司每天生产上万个锅盔,年产值达1500万元,产品远销澳大利亚和美国。
彭州市裕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目前,彭州市共有两家锅盔工厂,年生产销售约2700万元。为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彭州市成立了市级锅盔产业发展推进专班和军屯锅魁协会,吸引成员单位220余家,涵盖锅盔工厂、冷链企业、电商平台等多种业态。
《彭州市传统名小吃军屯锅魁》等3项团体标准的发布,将进一步规范和引导行业发展。新标准细化了锅盔类型,对原材料选用、成品感官要求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时保留了非遗特色。
从传统小吃到现代产业,军屯锅盔正走出彭州,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地方特色美食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