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闭式引流:无菌操作防感染
胸腔闭式引流:无菌操作防感染
胸腔闭式引流是临床上常用的重要医疗操作,主要用于排除胸膜腔内的积液、血液或气体,恢复胸膜腔负压,预防纵隔移位。这一操作在治疗气胸、血胸、脓胸等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胸腔闭式引流作为侵入性操作,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因此,严格的无菌操作和感染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无菌操作要点
置管前准备: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部位应铺设大无菌单,操作者需穿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和手术衣,确保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
穿刺部位消毒:使用消毒剂按照从内到外的同心圆方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消毒范围应达到15cm以上,以确保彻底清除皮肤表面的微生物。
器械和敷料的灭菌:所有用于置管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都必须达到灭菌水平,确保无菌状态。
操作者手卫生:操作者在置管前必须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认真洗手和手消毒。置管过程中如果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感染预防措施
敷料管理:对于置管穿刺点,应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对于高热、出汗或穿刺点出血、渗血的患者,应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无菌纱布每1-2天更换一次,无菌透明敷料每3-7天更换一次。如果敷料出现渗液或浸湿,应立即更换。
引流系统的维护: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对于留置时间较长的患者,水封瓶的水需每日更换一次。普通胸腔引流患者则需每日更换引流袋。在任何情况下,引流瓶都不得高于患者胸腔,以免发生逆流导致感染。
医护人员手卫生:医护人员在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洗手或手消毒后需戴无菌手套。
定期评估:及时通过X线、B超等影像学检查评估置管的必要性,一旦不需要应及时拔除导管,减少感染风险。
临床护理要点
引流瓶的位置:引流瓶应置于患者胸部水平下60-100cm处,防止被踢倒或抬高导致倒流。引流管的长度应适中,既能固定在床缘,又能垂直到达引流瓶。
保持引流通畅:患者通常采取半卧位,鼓励进行咳嗽和深呼吸运动,促进积液排出。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防止受压、扭曲、堵塞和滑脱。正常的水柱波动范围为4-6cm,若波动停止,需检查是否系统堵塞或肺已完全膨胀。
引流量的观察与记录:密切监测引流量、颜色和性质。若引流量多且为血性,应考虑出血可能,需立即通知医生。同时观察患者呼吸和全身情况,注意有无发绀、缺氧和胸痛等症状。
拔管指征:当患者肺已完全复张,24小时内无气体排出,引流量少于50ml,且无呼吸困难时,可考虑拔管。拔管时患者应取半卧位或坐在床沿,鼓励咳嗽后夹闭引流管,嘱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再拔管。拔管后需观察有无呼吸困难、气胸和皮下气肿,检查引流口覆盖情况,是否继续渗液。
通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感染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胸腔闭式引流相关的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康复。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需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无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