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崛起,民航如何应对?
高铁崛起,民航如何应对?
近年来,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高铁以其快速便捷的特点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对民航市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在2024年1月列车调图后,全国高铁动车组列车每天的车次数量较往年有显著增长,使得高铁成为更多旅客的选择。面对这一挑战,民航业需要积极应对并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高铁崛起带来的挑战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高铁对民航的冲击日益明显。自2008年以来,中国高铁飞速发展,仅用了4年时间,高铁年承运旅客规模就达到民航水平,再用了4年,到2015年高铁承运旅客人数已是民航的2倍多。2012-2015年间,高铁承运旅客量增速稳定在36%左右,是民航的3倍多,按此增速推测,保守估计2017年高铁承运旅客人数已达到民航规模的3倍。
高铁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旅客数量上,更体现在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国家对高铁的规划已从“四纵四横”升级为“八纵八横”,预计到2025年,中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8万公里。这意味着未来民航与高铁的竞争态势将进一步加剧。
民航的应对策略
面对高铁的强势崛起,民航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发挥自身优势
国际航线优势:民航的运输线路可进行灵活调整,而航空航线网络可以跨越国界,通达全球各地,这是高铁难以企及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际航线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成熟的营销体系:相对中国铁路总公司,航空公司在品牌推广、产品宣传、收益管理、常旅客服务等方面更具经验。例如,各大航空公司都建立了完善的会员积分制度,通过里程累积、兑换等方式增强客户粘性。
优质的服务体验:民航提供的服务较高铁而言更有优势,航空业经过多年积累,服务品牌和口碑相对较好,能较好地满足旅客各种需求,尤其在高端旅客服务方面,航空优势明显。
弥补自身劣势
提升准点率:航班运行受流控、天气、航空公司自身等诸多因素影响,运行稳定性远不及高铁。根据飞常准公布的《2017 年 11 月中国大陆地区千万级机场的出港准点率》,北京机场为65%,厦门机场仅为59%。民航需要通过优化调度和管理,提高航班准点率。
优化票价结构:同等路程高铁的票价要比民航票价低。例如广州-北京航线经济舱全价为1910元,广州南-北京西的二等座票价为862元,约为航空经济舱价格的4.5折。民航需要通过灵活的定价策略,提高价格竞争力。
改善旅客体验:虽然高铁车厢的座椅、空间相对较宽敞,乘坐高铁比乘坐飞机有更大的伸展、活动空间,但民航可以通过提升机上服务、优化座位布局等方式,改善旅客的乘坐体验。
未来发展方向:数字化转型
面对高铁的挑战,民航业正在通过数字化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航空业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运营、旅客服务、市场营销及安全等领域提供创新机会和增收红利。国际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表明,航空业数字化转型每年可在每位乘客身上产生5至10美元的增值。
创新运营模式
通过引入SAP解决方案,航空企业可以实现对运输过程的全面数字化管理,实时监控和优化航班计划、运力分配、货物跟踪等关键环节。同时,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运输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提升服务质量
智慧民航建设通过引入云计算、大数据、IoT、AI等领域的技术革新,提升航空安全、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生产运行和企业治理等领域的数字化水平。例如,通过构建智慧飞机综合管控平台,实现飞机外形、客舱管理、机舱设备等的数字孪生和可视化监控,为管理者提供多元化、多角度、多数据的管理与决策依据。
增强市场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为航空行业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通过实现运输管理系统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等举措,航空企业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客户关系管理、引入智能客服机器人等举措,提升了客户服务水平;此外,数字化转型还助力航空企业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某航空公司为例,通过引入千帆大模型开发与服务平台,该航空公司实现了对航班计划的智能调度和载客量的精准预测。这不仅提高了航班运行效率和客座率,还降低了运营成本。此外,该平台还助力该航空公司提升了客户服务水平。通过构建全方位的客户画像和引入智能客服机器人等举措,该航空公司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结语
高铁的快速发展确实给民航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遇。民航业需要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应对挑战,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竞争力,为旅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