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CityWalk:解锁“建筑可阅读”的历史密码
上海CityWalk:解锁“建筑可阅读”的历史密码
在上海,一场独特的城市探索之旅正在悄然兴起。这趟旅程不追求速度,不讲究效率,而是以一种最悠闲的方式,带领人们深入城市的肌理,感受历史的温度。这就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City Walk,而在上海,它更被赋予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建筑可阅读”。
“建筑可阅读”:一座城市的创新实践
2018年,上海在全国首创“建筑可阅读”项目,这一富有文学色彩的表述,不仅体现了对城市历史的尊重,更激起了广泛人群的共鸣与兴趣。项目启动后,上海陆续开放了1056处历史建筑供市民免费参观,并为2957处建筑设置二维码,通过扫码即可获取建筑背后的故事。
这一创新举措,让上海的建筑不再只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变成了有温度、有故事的城市记忆。正如上海女性作家陈丹燕在《永不拓宽的街道》中所言:“这样,这个城市的记忆和历史就成为城市生活中可触摸的、可感受的一部分,而不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武康大楼:一座建筑,半部近代史
在众多可阅读的建筑中,武康大楼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栋始建于1924年的历史建筑,见证了上海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大楼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主义建筑之一。
走进武康大楼,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大楼内部的旋转楼梯、柚木扶手、马赛克地板,无不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优雅。而大楼外墙上设置的二维码,让每一位路过的行人都能通过手机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外滩建筑群:中西合璧的建筑博物馆
如果说武康大楼是上海近代史的缩影,那么外滩建筑群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建筑史书。从哥特式的汇丰银行大楼,到巴洛克式的海关大楼,再到现代主义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厦,外滩的建筑群展现了上海作为“东方巴黎”的独特魅力。
漫步在外滩,仿佛置身于一个露天的建筑博物馆。每一栋建筑都在诉说着上海开埠以来的风云变幻,而“建筑可阅读”项目则让这些故事变得更加生动和触手可及。
徐家汇书院:新旧交融的文化空间
位于徐家汇的徐家汇书院,是上海又一处“建筑可阅读”的典范。这座由国际知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图书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上海新的文化地标。
书院的建筑外立面由多组米白色细长翅片组成,宛若一张张紧密排列的书页。而内部设计则融合了中西合璧、古今交汇的理念,尤其是中庭的巴西利卡风格设计,挑高的穹顶下设有3D打印的“光启之门”艺术装置,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建筑可阅读”:文旅融合的新典范
“建筑可阅读”项目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化项目,更是一次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通过扫码阅读、建筑开放、全民互动等形式,上海成功地将历史文化融入了现代生活。
项目启动以来,上海陆续推出了“五个民”活动,包括全民评、全民讲、全民拍、全民游和全民创。这些活动吸引了数千万人次的参与,不仅让市民和游客更了解上海的建筑文化,更激发了全民参与城市文化传承的热情。
2021年上海旅游节期间,“建筑可阅读”专线巴士正式运营,线路覆盖黄浦江两岸,途经上海经典的城市地标,配备专业讲解员。此外,上海还推出了“建筑可阅读”文创市集,目前已推出近千种相关文创产品,让建筑文化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未来展望:让城市更有温度
“建筑可阅读”项目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创新的形式,更在于它所传递的城市温度。通过这一项目,上海不仅保护了历史建筑,更让这些老建筑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可阅读”项目还将探索更多创新形式,比如通过AR、VR等技术,让市民和游客能够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同时,项目还将进一步拓展到更广泛的公共空间,让整个城市都成为一本“可阅读”的历史书。
在上海,建筑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城市记忆。通过“建筑可阅读”项目,上海不仅保护了历史建筑,更让这些老建筑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文旅融合,更是一次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上海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有温度、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