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鱼翔浅底:一条河的生态复苏之路
赤水河畔鱼翔浅底:一条河的生态复苏之路
“看,那是长江鲟!”在赤水河畔,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兴奋地记录下这一重要发现。近年来,随着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这条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正在重现生机。
生物多样性的“回归”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赤水河贵州段每年能采集到的鱼类已达到120余种,其中不乏长江鲟、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这些曾经一度难觅踪迹的物种,如今又重新活跃在清澈的河水中。
在云南省镇雄县,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通过水下实时监控,惊喜地发现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种类已从2020年初的36种恢复到目前的43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薄鳅更是首次在赤水河庙子落水洞河段被采集到。
“十年禁渔”的生态红利
这些可喜的变化,离不开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2017年1月1日,国家在赤水河流域率先试点实施十年禁渔政策,比长江干流提前了整整三年。这一举措为鱼类种群的恢复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与此同时,流域内的污染治理也在同步推进。贵州省对赤水河流域的酱香白酒产业进行综合治理,清理退出632家白酒企业,完成995家酒企污染治理改造。通过实施“四改”,酒企冷却水循环利用率超过80%,每生产1吨酒减少用水超过20吨。
生态修复的“组合拳”
除了禁渔和污染治理,赤水河流域还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贵州省级财政累计下达6.94亿元用于支持赤水河流域小水电退出工作,目前已退出190座小水电站。昭通市在小水电拆除后,实施鱼类栖息地修复工程,已探明保护区鱼类产卵场12处。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赤水河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干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在64%以上,3000余种物种在赤水河畔休养生息。2023年3月,赤水河(遵义段)被评为贵州省首批“美丽幸福河湖”。
持续保护,久久为功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专家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指出,禁渔有效果了,但是还远远不够。因为鱼类栖息地还没有完全恢复,实现野外自然繁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一步,相关部门将采取三方面针对性措施,抓好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一是强化人工保种科研攻关;二是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力争未来三到五年能够逐步增加到500万尾;三是强化重点水生生物的栖息地保护。
从“生态河”到“美酒河”,再到如今的“幸福河”,赤水河的变迁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步伐。这条流淌着希望的河流,正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