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魔戒》译者到教育公益先锋:朱学恒的开放式课程翻译计划
从《魔戒》译者到教育公益先锋:朱学恒的开放式课程翻译计划
2000年,一部名为《魔戒》的奇幻巨著在台湾掀起热潮。这部由朱学恒翻译的中文版不仅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盘踞三个月之久,更创下近60万册的惊人销量。而这位年轻的译者,也因此获得了高达3000多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700万元)的版税收入。
然而,这笔意外之财并没有让朱学恒走上奢华的生活道路。相反,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将大部分收入投入到一项雄心勃勃的公益计划中——MIT OOPS(开放式课程计划)翻译项目。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将世界顶尖大学的开放课程全部翻译成中文,免费提供给全球华人学习。
从《魔戒》到MIT:一个意外的开始
2003年9月,朱学恒在一本科技杂志上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了一名学生如何利用网络上的开放式课程自学MIT课程的故事。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改变教育公平现状的机会。
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计划(MIT OCW)始于2002年,旨在将该校2000多门课程的资料,包括课程大纲、教材、作业习题、考试题及答案、阅读书目清单,甚至许多课程的音视频档案,全部免费开放给全球学习者。但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都是英文的,对于非英语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存在巨大的语言障碍。
朱学恒决定亲自联系MIT,提出由他来主导中文翻译计划。尽管对方半信半疑,但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开始了。
聚沙成塔:1500名志愿者的公益长征
朱学恒借助自己创办的奇幻文化艺术基金会,启动了这个庞大的翻译工程。他开始在网络上招募志愿者,没想到这个看似疯狂的计划竟然得到了热烈响应。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专业人士纷纷加入,其中37%拥有学士学位,48%是硕士毕业,13%更是拥有博士学位。
翻译计划的运作方式非常简单:每位志愿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长,在OOPS网站上“认领”相应的课程。如果有人中途退出,会有其他人接力完成。这种分散式的协作模式,确保了项目的持续进行。
截至2005年,这个完全依靠志愿者的计划已经运行了570天,成功完成了55门课程的翻译工作。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个计划已经开始向剑桥大学等其他世界名校的开放式课程扩展。
理想主义者的坚持
朱学恒的这个计划并非一帆风顺。他面临着诸多质疑:有人怀疑他在骗钱,有人猜测他想利用志愿者的劳动出版牟利,还有人认为他是在为将来网站上市铺路。面对这些质疑,朱学恒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态度:“动机很简单,觉得这些课程很重要,有价值,对中国人有用。”
他甚至辞去了工作,开始专职从事课程翻译工作。他坚信:“一个人的需要其实没有多少,你只能住一间房,你消费的食品也就那么多。现在看起来是我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在帮助我自己,因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自己获得了快乐。”
从游戏到文学: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成长之路
朱学恒的理想主义精神并非偶然形成。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因为对游戏的热爱而开始自学英文。他认为娱乐是一个很好的驱动力,只有自己感到快乐,才会去做这个东西。
从翻译《龙枪编年史》到《魔戒》,再到成立奇幻文化艺术基金会,朱学恒一直在为推广知识和文化而努力。他坚信:“未来的社会、国家是靠想象力、创意决胜的,教育却不培养想象力。所以,让年轻人参与奇幻文化创造,实在是有意义的事情。”
知识无价,分享无界
朱学恒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推动知识的自由传播。他用自己的版税收入,搭建了一个让全球华人免费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这个计划不仅打破了知识的国界,更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世界级的教育资源。
尽管面临诸多质疑和困难,朱学恒依然坚持着他的理想。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知识的价值不在于被少数人垄断,而在于被更多人分享和传播。正如他在一次演讲中所说:“创作共享,天下为公。”这句话,或许正是对他人生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