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控烟15年:从先行者到领跑者
上海控烟15年:从先行者到领跑者
2024年3月1日,上海成人吸烟率降至19.4%,较2010年下降7.5个百分点,提前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这一数据背后,是上海15年来持续推动控烟工作的不懈努力。
从先行先试到全面禁烟:上海控烟政策的演进之路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展控烟工作的城市之一。2009年12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并于2010年3月1日起实施,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生效后的首个省级控烟法规。
2017年3月1日起,上海实施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同年,上海站、上海虹桥站、上海南站三大火车站室内吸烟室全部撤除,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航站楼内禁止吸烟。
2022年10月28日,上海再次修订控烟条例,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成为全国首个将电子烟纳入禁烟范围的城市。
控烟成效显著:健康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控烟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健康效益。最新数据显示,上海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降至12.3%,室内“无烟具”场所比例达93.4%,中学生卷烟使用率处于全国最低水平。2021年上海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4.11岁,为全国最高。
经济效益同样可观。自2017年室内全面禁烟后,上海年均控烟执法处罚金额达220万元以上,至2023年底累计近1600万元,执法力度全国领先。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如果每包香烟消费税提高0.8美元,全球烟草消费税收入将增长47%,即1400亿美元,同时可使吸烟率下降9%,减少6600万成年吸烟者。
“无烟上海”:从1.0到4.0的迭代升级
上海控烟工作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0时代:以2010年世博会“无烟世博”为标志,开启全面控烟序幕。
2.0时代:2016年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期间,上海全面实施室内禁烟政策,成为健康城市工作样板。
3.0时代:2021年将电子烟纳入禁烟范围,率先在全国实现电子烟管控。
4.0时代:提出“控烟行动三部曲”,即“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推进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
引领全国:上海控烟经验的示范意义
目前,全国全面无烟立法保护人口数为2.24亿,占总人口的15.9%。相比之下,上海的控烟成效和执法力度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山东省等其他地区也在积极跟进,通过控烟科普、戒烟服务等举措推进控烟工作,但吸烟率仍高于上海水平。
上海控烟工作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立法、执法和社会共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吸烟率,改善公众健康状况。这一模式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也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注入了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