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白石村遗址:6000年前的海洋文明发源地
烟台白石村遗址:6000年前的海洋文明发源地
白石村遗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毓璜顶北麓的坡地上,南高北低,海拔在64米至71米之间。遗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东西宽约140米,南北长约150米。该遗址于1962年被发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5700年,略晚于北辛文化。
考古发现
白石村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遗址文化层堆积厚度在0.5米至2米之间,分为两层,每一层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一期文化层发现了2座墓葬,均葬在灰沟中,无墓穴和葬品。二期文化层的墓葬则为土坑竖穴单身葬,同样无葬品。
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石器以琢制为主,有斧、锛、铲、球砺石等。骨器有锥、镞、笄等。陶器以夹砂为主,器表多素面,纹饰主要是堆纹和乳钉纹,器类有钵形鼎、桶形罐、小口罐、盆、钵、支座等。此外,还出土了较多的海产经济鱼类骨骼,如黑鲷、真鲷、鲈鱼和红鳍东方鲀等,其中真鲷个体较大。
历史价值
白石村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山东半岛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把山东半岛的历史提早了数千年,揭开了山东半岛最早的历史。遗址的发现完善了胶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对研究胶东地区原始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技术。出土的石器和骨器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打制和磨光技术。陶器的制作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筒形罐的设计与制作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贝壳和海鱼类骨骼,说明当时的人们主要依靠渔业生活,并且已经具备了深水捕捞的能力。
保护与旅游
白石村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烟台市中心地带,交通便利,从烟台市出发经沈海高速即可到达。遗址四周被楼房和道路环绕,南部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虽然遗址因建房修路等原因面积有所减少,但南部部分的文化堆积层仍较厚,保护基本完好。
白石村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胶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这处遗址不仅是烟台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史前海洋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