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镇中药材种植: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白沙镇中药材种植: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近年来,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五园”模式引领中药材产业发展
白沙镇立足资源优势,创新实施“五园”经济模式,即动物园、棉花园、生姜园、植物园、药材园协同发展。其中,中药材种植作为重要一环,目前全镇种植面积已达5500余亩,涵盖土茯苓、紫苏、半夏等多个品种。
在具体实践中,白沙镇采取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让农民深度参与中药材种植产业链,实现稳定增收。据统计,中药材产业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带来人均收入3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目标。
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为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健康发展,白沙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如万源市白沙镇廖家沟村2022年新建中药材基地项目就获得了3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定期组织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提升农民种植技术水平。
同时,白沙镇还注重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搭建人才共治平台,吸引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创业。例如,五围村返乡人才李柏荘就创办了老爷车咖啡项目,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
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为提高中药材产业的整体效益,白沙镇积极延伸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如紫苏产业已实现种植、深加工、销售、运输一体化发展,亩产值达到6000元以上;另一方面,探索中药材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如打造南药风情小镇,发展生态康养新业态。
此外,白沙镇还注重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地理标志产品。例如,常宁无渣生姜已获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未来展望:打造中药材产业新高地
下一步,白沙镇将围绕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二是加快中药材深加工基地建设,开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三是深化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四是加强品牌营销,提升白沙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持续发力,白沙镇正努力将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