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大肠癌筛查:11年覆盖300万居民,早期诊断率提升至45.5%
静安区大肠癌筛查:11年覆盖300万居民,早期诊断率提升至45.5%
近年来,结直肠癌(大肠癌)已成为我国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居民健康。为应对这一挑战,上海市静安区自2013年起实施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至今已持续11年,覆盖300万居民,累计筛查超过589万人次。
筛查成效显著,早期诊断率大幅提升
项目实施以来,静安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从12%显著提升至45.5%,是筛查前平均水平的3.5倍。患者5年生存率也从57%提高到85%,充分体现了“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
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数据更为直观:11年间完成大肠癌初筛1.8万余人次,发现癌前病变225例,确诊大肠癌22例,其中I、II期早癌占比高达80%。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被及时挽救的生命。
筛查工作仍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成效显著,但筛查工作仍面临不少挑战。一方面,居民对筛查的主动性不足,部分人存在“没症状就不用检查”的错误认知。另一方面,肠镜检查的依从性较低,平均只有36%的初筛阳性者愿意进一步做肠镜检查。
此外,大肠癌的隐匿性也增加了筛查难度。许多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专家建议:定期筛查是关键
专家建议,一般人群从45岁开始应每年进行一次粪便隐血检测,每5-10年进行一次高质量肠镜检查。对于有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等高风险人群,则应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粪便隐血检测,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消化科行政副主任丁伟群主任医师指出,通过肠镜检查进行早诊早治,可以使大肠癌发病率降低76%-90%,死亡率降低53%。及时发现并切除腺瘤,可以有效阻断其发展为结直肠癌的可能性。
提高筛查率,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要提高筛查率,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居民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宣教力度,提高居民对筛查重要性的认识。医疗机构应优化服务流程,提供便捷的检查通道。同时,通过减免检查费用等方式减轻居民负担。
作为个人,我们也要树立“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主动参与筛查,定期进行体检。不要等到出现症状才去就医,那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静安区的大肠癌筛查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通过持续11年的努力,不仅提高了早期诊断率和生存率,更为全市乃至全国的癌症防控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参与筛查,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