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疾控中心教你科学排便防肠癌
上海市疾控中心教你科学排便防肠癌
一天三次还是三天一次?解密排便习惯与肠癌的关系
“医生,我最近排便次数增多,一天要上好几次厕所,是不是得了肠癌?”
“我三天才大便一次,这样正常吗?会不会是肠道出了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自己的排便习惯十分关注。一天三次和三天一次,究竟哪个更健康?这些看似平常的排便习惯,真的能反映出肠道的健康状况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排便习惯的正常范围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正常的排便习惯。根据医学专家的解释,正常的排便频率因人而异,从每天三次到每周三次都属于正常范围。也就是说,一天三次和三天一次,只要长期保持这样的规律,且没有其他不适症状,都是正常的。
异常信号需警惕
然而,如果排便习惯突然改变,比如原本一天一次的人突然变成一天三四次,或者出现腹泻、便秘、便血等症状,就需要引起重视了。这些可能是肠道问题的预警信号,应及时就医检查。
肠癌的早期症状
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除了排便习惯改变,肠癌还可能有以下症状:
- 便血:血液可能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有时混有黏液。
- 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呈铅笔状。
- 持续性腹痛或腹部不适:如胀气、腹胀等。
- 贫血症状:如乏力、面色苍白等。
科学预防肠癌
那么,如何预防肠癌呢?上海市疾控中心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健康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等。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定期筛查:建议5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癌筛查。上海市自2013年起实施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截至2019年底已累计筛查444.3万人次。数据显示,通过筛查发现的早期大肠癌患者五年生存率高达81%,远高于未参加筛查的患者。
适量运动:保持规律的体育活动,有助于促进肠道健康。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控制体重:超重或肥胖会增加肠癌风险,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肠癌的危险因素。
自主筛查指南
对于今年将失去或推迟免费参与社区大肠癌筛查机会的居民,为了自身肠道健康的维护,我们建议:50岁以上的居民,可自行前往就近的二级医院,通过挂号就诊的方式,做两次粪便隐血检查。挂号科室一般是普外科,有肛肠专科更佳。二级医院挂号费中的自付部分仅为3元,一次挂号可以同时开两次粪便隐血检查,检查费用是医保全额覆盖的。根据医生的要求,隔周做两次粪便留样后送到医院检验窗口,最迟在送样的第二天得到结果。
为什么建议前往二级医院?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三级医院开展粪便隐血检查,也是可行的。之所以推荐二级医院为首选,这是从医疗机构综合能力的适宜性,又能确保医疗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来考虑的。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挂号费可由医保账户全额覆盖,也就是0自付,离大多数居民家庭的距离也更近,但是粪便隐血检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及程度还没有完全覆盖,需要居民提前咨询是否可以获得。另外考虑到后续可能需要进一步鉴别诊断或者治疗,就会超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范畴。这也是在社区完成初筛后,建议前往定点医院就诊的原因。而二级医院大多数有诊治肛肠疾病经验丰富的普外科医生,部分还设置了专门的肛肠专科,可谓能力担当。
如果专程到二级医院挂号来找比社区更有经验的医生就诊了,俗话说:“来都来了”,那么就强烈建议顺便做一下肛门指检。粪便隐血检查对结肠的病变敏感,肛门指检直接探查直肠病变,可谓是珠联璧合的“双保险”。肛门指检收费10元,也是医保全额覆盖支付的。
至于医院检查粪便隐血的方法,有收费2元的化学法和收费10元的免疫法,都是纳入医保全额覆盖支付的。我们建议采用与筛查项目同样的免疫法。
作为一次自主筛查行为,二级医院的能力是足够胜任了,在就医的舒适度和时间花费上肯定是优于三级医院的。
结语
关注排便习惯,重视肠道健康,是预防肠癌的重要一步。但请记住,偶尔的排便习惯改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肠癌。关键是要保持警惕,及时观察身体的变化。如果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筛查,可以有效降低肠癌的风险。
记住,预防胜于治疗。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肠道健康,守护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