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太保诞:建瓯太保庙会盛况
七月初七太保诞:建瓯太保庙会盛况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福建建瓯市都会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太保庙会。这一天不仅是萧公太保的升天之日,也是当地百姓祈福求平安的重要日子。庙会上,信众们纷纷挑着膀蹄、公鸡、鱼和尾肠糍前往太保庙上供,唱大戏、流水席更是吸引众多香客参与。初六晚至初七晨零时的头柱香达到高潮,场面十分壮观。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体现了太保信仰在当地的深厚根基,也展现了建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庙会的历史渊源
太保信仰在建瓯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末年。据《建宁府志》记载,萧氏四世祖联合“五保”(即龚墩、吴墩、崙后、樟坪、钱山五村众人)在龙安岗盖太保祖庙,从此开启了太保信仰的传承。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和七月初七分别是萧公太保的圣诞和升天之日,民间又传太保爷最爱吃建瓯一种地方特色风味小吃尾肠糍,所以每年的这两天太保爷的信徒们便会挑着膀蹄、公鸡、鱼、尾肠糍和鞭炮等前往太保庙上供。
庙会的盛况
七月初七的太保庙会是建瓯的第一大庙会,从初一至初七每天香客不断。庙会期间,最引人注目的是信众们挑着供品前往太保庙上供的场景。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建瓯特色小吃尾肠糍,这是太保爷最爱的食物。此外,膀蹄、公鸡、鱼等也是常见的供品。信众们认为,通过这些供品可以表达对太保爷的敬仰之情,祈求平安和好运。
庙会期间,太保庙内外人山人海,香火缭绕。初六晚上至初七凌晨零时是庙会的高潮,信众们争先恐后地烧头柱香,希望得到太保爷的庇佑。庙内灯火通明,香烟袅袅,诵经声、钟鼓声此起彼伏,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庙外则是一片热闹景象,商贩们摆摊设点,售卖各种祭祀用品和地方特产,叫卖声、讨价声不绝于耳。
民俗表演
庙会期间,各种民俗表演轮番上演,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唱大戏和流水席。唱大戏是庙会的传统节目,戏台上锣鼓喧天,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表演着精彩的戏曲节目。观众们围坐在台下,一边品茶,一边欣赏,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流水席则是庙会期间的另一大特色。庙会期间,庙前广场上搭起一排排长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信众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其乐融融。流水席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更是一种社交活动,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增进感情,交流信息。
文化内涵
太保庙会不仅是民间信仰的体现,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太保爷被视为平安保护神,象征着平安与稳定。据传,在太平军攻打建宁府时,萧公太保显灵庇护了全城百姓。因此,他被视为地方的守护神,象征着平安与稳定。
同时,太保爷还是财神的象征。萧氏四世祖建太保庙的资金来自变卖“血柴”(红豆杉),而“血柴”谐音“发财”。这一传说使太保爷被奉为财神,尤其受到商人的尊崇。
此外,太保爷还是学业和仕途的象征。因九十九位太保皆为新科进士,太保爷成为求学和晋升的象征。学子拜祭祈求金榜题名,官员则希望获得升迁。
建瓯太保庙会作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建瓯人民对平安、财富及成功的美好向往,展现了闽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魅力。每年的庙会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信众和游客前来参与,成为建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