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珞珈山上的明珠: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珞珈山上的明珠: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

引用
知乎
8
来源
1.
https://zhuanlan.zhihu.com/p/75814739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D%A6%E6%B1%89%E5%A4%A7%E5%AD%A6%E6%97%A9%E6%9C%9F%E5%BB%BA%E7%AD%91/5909834
3.
https://news.whu.edu.cn/info/1007/68903.htm
4.
https://www.whu.edu.cn/whsh/zqjzq.htm
5.
https://news.whu.edu.cn/info/1017/46910.htm
6.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153503&Type=bkzyb
7.
https://news.whu.edu.cn/info/1002/46943.htm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A6%E6%B1%89%E5%A4%A7%E5%AD%A6%E6%97%A9%E6%9C%9F%E5%BB%BA%E7%AD%91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这组被誉为“中国近代最美丽的大学校园”的建筑作品,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更因其在中国建筑史和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于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这组建筑群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狮子山等十余座起伏的山丘之间,占地200多公顷。整个建筑群始建于1930年3月,至1936年竣工,主要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实验所、学生宿舍、饭厅、俱乐部、名人故居以及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六一纪念亭等15处26栋建筑,总建筑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

这组建筑群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设计者美国建筑师开尔斯(F.H.Kales)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与西方建筑技术、古典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建筑语言。在整体布局上,建筑群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轴线对称、主从有序的布局方式,同时又借鉴了西方校园规划中的轴线布局和放射式路网设计。单体建筑则因山就势,形式各异,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建筑的功能性。

建筑装饰上更是中西合璧的典范。中式歇山顶、斗拱飞檐、琉璃构件、重檐单檐、鸱吻屋脊、云纹装饰等传统元素与西式的立柱、罗马券拱门、拜占庭穹窿顶等完美结合。例如,理学院建筑上观测天象的球形穹顶与中式大屋顶相得益彰,既满足了教学功能,又不失美观。

这组建筑群的建设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曲折。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痛感国家贫穷,极力推行教育救国的主张。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提出“武汉市处九省之中央,等于是中国的芝加哥大都市。应当办一所有六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规模宏大的大学”。然而,从选址到建设,从资金筹措到工程实施,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李四光、叶雅各等人为选校址骑着毛驴踏遍武昌郊外的山山水水;王世杰为争取建校资金四处奔走求告;在建设过程中,还遭遇了迁坟风波、经费短缺等重重困难。正是在这些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下,这座凝聚着中西文化精华的校园才得以矗立在珞珈山畔。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它体现了当时中国知识界的办学理想,即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建筑文化中的精华,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需要的建筑作品。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既呼应了当时中国建筑领域“中国固有之形式”的风潮,也体现了世界建筑的现代性、开放性视野。

如今,这组建筑群已成为武汉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1年6月,武汉大学早期建筑15处26栋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它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成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组建筑群不仅是武汉大学的骄傲,更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它见证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理想和创业精神。今天,当我们漫步在这座美丽的校园中,欣赏着这些建筑的精美细节时,不禁感叹其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更深深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