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京博物院最神秘的西汉金兽
揭秘南京博物院最神秘的西汉金兽
1982年2月,江苏盱眙县南窑庄的一处排水沟清理现场,村民万以全的一锹下去,意外发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兽。这只金兽重达9100克,含金量高达99%,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中最重的一件金器,现已成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这只金兽呈蜷伏状,头枕伏于前腿之上,屈腰团身,首靠前膝,耳贴脑门两侧,头大、尾长、身短而粗壮,似虎更类豹。附耳瞪目,张口露齿,神态警觉,模样“蠢萌”,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是在兽体铸成后再捶击上去的,大小相当,呈不规则的圆形,十分精美。底座空凹,内壁刻有小篆“黄六”二字,为秦汉文字。“黄”指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通常所见的金器大都是捶击而成,而金兽却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实属罕见,弥足珍贵。
工艺之谜
金兽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精湛的工艺。它不仅体型庞大,重达9100克,而且含金量高达99%,这在古代黄金制品中极为罕见。研究人员通过对商周至西汉时期的黄金文物进行检测发现,商代黄金含金量仅85%,战国时期更是低至70%,而西汉的金饼和马蹄金含金量一般在95%以上。金兽高达99%的含金量,表明西汉时期的黄金提纯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更令人惊叹的是,金兽融合了两种不同的工艺:铸造和锤击。整体造型通过铸造完成,而表面的圆形斑纹则是后期锤击而成,每个斑纹大小一致,呈现出不规则的圆形,增加了金兽的视觉效果。这种工艺的结合在同时期的金器中十分罕见,展现了西汉时期高超的金属加工技术。
用途之谜
关于金兽的实际用途,学术界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说法认为它是席镇,用于压住席子的四个角。金兽头部后方的环纽设计便于提拿,显示出使用者的高贵身份。
第二种观点认为它是镇库之物,象征着国家的财富和权势。金兽的体型硕大,工艺精湛,非实用器物,且豹形具有辟邪压胜的寓意。
第三种推测是它可能是一种度量衡权器。上部的环纽设计类似于铜石权器的形制,可能用于衡量重量。
埋藏之谜
金兽出土的南窑庄窖藏共发现38件文物,除金兽外还包括错金银重络铜壶、金饼和金版郢爰等。这些文物的总重量超过20千克,显示出惊人的价值。
盱眙地区在秦汉时期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战事频繁。从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到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再到公元前196年吕后诛杀韩信,这一带一直是政治军事的中心。窖藏的形成很可能与当时的战乱有关,是某位权贵在战乱中匆忙埋藏的财富。
文化价值
西汉金兽不仅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融合了铸造和锤击两种工艺,展现了西汉时期高超的金属加工技术。金兽的造型和装饰风格可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作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西汉金兽不仅是了解西汉工艺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更寄托着古人对天下太平、国富民强的美好祈愿。这件珍贵的国宝级文物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吸引着无数学者专家孜孜以求地探索那段文明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