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如何防潮护体?
谷雨过后,如何防潮护体?
谷雨过后,潮湿天气持续影响我们的生活。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首先,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非常重要,建议每天开窗通风几次,每次约半小时;其次,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更换衣物并勤洗手;此外,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避免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这些小贴士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潮湿天气,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室内防潮小妙招
关闭门窗:在潮湿天气,尤其是早晚湿度较高的时段,要记得关闭门窗,防止湿气进入室内。特别是朝南和东南方向的窗户,更容易让湿气进入。
使用除湿设备:除湿机是专业的除湿工具,根据房间大小选择合适功率的除湿机,可以快速降低室内湿度。空调的除湿功能也能派上用场,开启除湿模式后,它会通过制冷循环把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排出室外。
地面处理:可以用热水加一点盐拖地,这种方法能加速水分挥发,避免地板受潮。在浴室和洗手间等潮湿区域,可以使用吸湿剂,有效率达80%。
物品存放:对于容易受潮的物品,如衣物、食品等,要用密封袋或密封容器存放,防止它们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衣柜等潮湿角落放置除湿盒,吸收湿气,防止霉菌产生。
定期清洁:保持家具和墙面干燥,用干布擦拭家具表面的水珠。发现墙面有渗水等情况要及时修补,定期打扫室内卫生,保持地面、墙面干净整洁,避免杂物堆积导致湿气滋生。
利用自然力量:在天气晴朗、空气干燥的时候,可以开窗通风,让室内外空气流通,排出湿气。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像早晨和傍晚空气比较干爽的时候更合适。还可以利用阳光,经常晒太阳,勤晒衣服被褥,减少细菌滋生。
植物除湿:有些植物本身就有助于除湿,比如常春藤、芦荟等,它们不仅能美化家居,还能改善室内湿度。让这些小生命陪伴你,既环保又好看。
个人健康防护
保暖防寒:谷雨后早晚温差较大,外出时要注意增减衣服。但也要防止因穿得过多出汗脱衣而着凉,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着凉后很容易导致旧病复发。此时,大家仍要适当“春捂”(以不出汗为宜),早出晚归者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感冒。
饮食调理:饮食上要清淡,避免生冷油腻。可选择一些具有祛湿作用的食品,如白扁豆、淮山、芡实、薏仁、赤小豆、冬瓜、陈皮等。但忌吃生冷肥腻之物,以免进一步损伤脾胃,加重体内湿气困滞。谷雨节气还可适量饮茶祛湿热。谷雨前后是采茶的高潮时期,明代《茶疏》中谈到采茶的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正所谓“茶煎谷雨春”,谷雨茶是指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其茶叶细嫩清香,味道上佳,香气怡人。谷雨期间天气转热,雨水较多,南方地区易现湿热交蒸之象,人们常感头目昏朦,困倦欲睡。此时适当饮用谷雨茶(特别是绿茶),能清热利湿,化浊醒神,畅通人体气机,一扫疲乏困倦症状。但要注意的是绿茶性凉,空腹多饮易伤胃损阳,故宜饭后饮用。另外,茶叶中含茶碱和咖啡碱成份,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兴奋作用,晚上饮用会影响睡眠,故失眠、多梦的朋友晚上不宜喝茶。
适度运动:谷雨节气增加运动量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但运动要忌涉风受寒,宜多参加慢跑、跳绳、打球等有氧运动,还可以打太极、练瑜伽、散散步,多做舒缓运动,切忌出大汗。运动要避免出汗过多,以微微出汗为宜,并且要及时擦干,减少湿气滞留。适合寒湿体质的运动包括瑜伽、太极拳、慢跑等,但不建议在潮湿的空间锻炼。
调整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减少体内阳气消耗。同时,坚持适量的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情志调适:谷雨时节,降雨增加,空气湿度大,加之人体肝气旺盛,易影响脾运化水湿功能而出现湿气加重,导致人的情绪波动,或急躁易怒,或抑郁低落。若情绪郁闷,肝郁化火,湿热内生,可影响内分泌功能,在皮肤方面引起痤疮等问题。高血压患者如果大怒,使血压陡然升高,会增加中风的危险。因此在谷雨时节要保持心态平和、情绪乐观,遇事不要急躁,学会自我减压。
穴位按摩:太冲穴是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位,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经常按摩太冲穴,有明显的疏肝泻火的功效。太冲穴在拇趾、次趾夹缝延长线向脚背方向二横指后的凹陷中,用拇指指腹适当用力按揉,找到痛感最强的点,然后朝大脚趾缝方向反复推揉。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是祛湿要穴。该穴位于人体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取该穴道时,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度。
艾灸疗法:针对谷雨时节湿温兼夹、易伤脾脏的特点,艾灸可达到温阳、利湿、通脉的目的。一方面能改善脾胃运化功能,祛除湿气,另一方面可扶助正气,未病先防。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灸足三里能预防疾病,强筋壮骨。可用艾条悬灸,即点燃艾条后置于距离皮肤约3厘米处,用悬灸法灸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中脘穴位于人体前正中线,肚脐上4寸处,可用艾条悬灸。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天枢穴位于人体腹部,肚脐旁开2寸处,可用艾条悬灸。艾灸天枢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胃动力,有助于治疗腹胀、肠鸣、泄泻、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饮食调理建议
祛湿食材:薏米是清除体内湿热的好药材。平时煮粥做饭时放一些薏米,也可搭配红豆做成经典食疗方——红豆薏米粥。需要提醒的是,孕妇忌用薏米,且薏米不宜空腹吃。另外,也可用茯苓、淮山、党参等煲肉汤喝。白扁豆、赤小豆、薏仁、芡实、冬瓜、陈皮、白萝卜、藕等都是健脾祛湿的好食材。
谷雨茶:谷雨前后此时采摘的新茶,具有清火明目、生津止渴的功效。但饮用时必须适量,切忌贪多贪浓。
养生粥:薏苡仁陈皮粥:炒薏苡仁60g,粳米60g,陈皮捏碎10g,生姜丝5g共煮为粥,趁热进食,可隔日一次,具有健脾补虚,散寒祛湿功效,可为常用预防寒湿之品。苓术陈皮山药粥:茯苓20g,白术15g,陈皮10g,三者装入纱布袋,置入砂锅煮15分钟后,去渣留液,继续加水,放入切片山药、小米各60g,煮粥进食,此方健脾祛湿之力较强,可适用于感受寒湿或寒湿体质人群,可稍加姜丝调味。
时令鲜蔬:香椿:谷雨食椿,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但是,由于鲜香椿中硝酸盐含量较高,建议先用沸水焯过后再食用。乌米饭是用南烛叶捣汁,浸泡糯米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糯米味甘、入脾经,能补中益气;而南烛叶味酸、入肝肾经,能养肝肾,食用乌米饭有补益脾肾的功效。桑葚适谷雨时节食用,具有滋阴养血、生津止渴、乌发明目的功效,但血糖高的人不建议食用。桑葚中的硒是最重要的“护肝因子”。饮酒前吃桑葚干,可以有效保护胃和肝脏不受酒精的损害,预防酒精中毒。桑葚清洗的方法其实也十分简单,将少许白面放入盆中,顺时针方向搅动桑葚,再用流动的水冲洗即可。
饮食注意事项:饮食上可以多吃性平、性温的食物,如薏米、莲子、芡实、山药、大枣等,也可以用陈皮泡水喝。要避免暴饮暴食,过度不节饮食会增加脾胃负担,伤及脾胃,湿更难去,可能会加重寒湿体质的症状。要多喝温水,避免喝过冷的饮料或食用过冷的食物,温热的水可以减少体内寒气,促进湿气排出,有条件可以选择生姜红糖水,效果更好。可以适当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辣椒、葱、蒜等。糯米、小米、南瓜、山药、玉米、红薯、姜、红枣等食物可增加体内阳气,帮助驱散体内寒湿。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谷雨过后潮湿天气带来的各种不适,保持身体健康。记住,预防胜于治疗,及时采取防护措施,才能安然度过潮湿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