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盆地连发4级以上地震,专家:近期活动频次高但非大震前兆
银川盆地连发4级以上地震,专家:近期活动频次高但非大震前兆
2025年1月2日,宁夏银川市接连发生两次地震,分别为永宁县4.8级地震和金凤区4.6级地震,震源深度均为10公里。两次地震震中相距仅4公里,且在随后的24小时内,该区域又发生了10次小震活动,最高震级为2.6级。这些地震引发了公众对银川盆地地质结构和地震活动的关注。
银川盆地的地质构造
银川盆地是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北段,构造上属于鄂尔多斯块体西缘断陷带。盆地东西两侧分别被贺兰山和黄河断裂带所夹持,内部发育有多条活动断裂,包括银川-平罗隐伏断层、黄河断裂和贺兰山东麓断裂等。这些断裂带的活动性是银川盆地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
地震发生机制
银川盆地地震的发生与多个地质因素密切相关:
板块运动:银川盆地受到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和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的双重作用。这种构造应力场导致盆地内部断裂带的活动性增强,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来源。
断裂活动:根据宁夏地震局的分析,两次较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均为银川隐伏断裂西支断裂南段。该断裂是1970年以来3级和4级地震的集中活跃区,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地震活动性。
地壳形变与应力积累:地震的发生是地壳应力长期积累和释放的结果。银川盆地内的断裂带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逐渐积累能量,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通过地震的形式释放出来。
震感强烈的原因
尽管两次地震的震级均未达到破坏性级别,但许多银川市民反映震感强烈。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
沉积层放大效应:银川盆地是一个断陷盆地,沉积层厚度较大,结构相对疏松。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被这些松软的沉积层放大,导致震感增强。
震源深度浅: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均为10公里左右,属于浅源地震。浅源地震由于震源距离地表较近,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能量衰减较少,因此震感更为明显。
地震活动趋势
针对公众关心的未来地震活动趋势,宁夏地震局专家表示,近期地震活动频次较高并非大地震的前兆。主要依据包括:
能量释放周期:1739年银川-平罗8级地震的破裂段至今不到300年,该区域积累的能量尚不足以发生一次大震。
断裂构造背景:根据活动断层探查结果,银川盆地内的断裂段不具备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
震群序列特征:此次震群序列一直在有序衰减,基本可以排除前兆震群的可能。
地震活动统计:2024年下半年地震活动呈现增强现象,但这是正常的地震活动起伏,不预示着大地震的发生。
应对措施与公众建议
地震发生后,银川市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市民安全:
应急救援:调派12个消防救援站、48辆消防车、252名指战员,会同自治区现场工作组和16支救援队开展灾情摸排和救援处置工作。
物资储备:全市共建有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9个、县(市)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库45个,储备应急救灾物资719种82.5万件,可一次性转移安置2万人。
公共服务保障: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运行正常,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平稳。
公众应对建议:专家建议公众理性避震,不过度反应,保持正常生活秩序。在地震频发区域,室内应注意防范吊灯、吊顶等坠落风险,室外则需警惕高楼坠物。此外,建议高层居民储备食物和水以应对可能的紧急情况。
银川盆地地震频发的现象,反映了该地区复杂的地质构造和活跃的断裂带特征。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增强公众地震安全意识,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同时,科学认识地震活动规律,避免过度恐慌,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