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防护必知的40个知识点
新冠防护必知的40个知识点
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发展,公众对防护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本文整理了最新的《新冠防护必知的40个知识点》,从病毒特性到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防护措施,再到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全方位为你解答。无论你是初次接触还是想了解更多细节,这40个知识点都能帮你更好地应对疫情挑战。赶快收藏起来吧!
病毒特性与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传染源主要是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般症状有: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甚至可无明显发热。严重症状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
新冠肺炎“十大症状”是指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鼻塞、流涕、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的症状。
日常生活中的防护措施
在人群聚集场所或接触病人时,戴口罩可以有效地阻止飞沫传播。接触病人时应戴口罩,并保持距离。病人应该尽量待在家里,避免外出,以免感染其他人。
勤洗手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尤其在接触公共场所物品之后。洗手可以有效地清除手上的细菌和病毒,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人群聚集的场所,病毒传播的风险会更高。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去人群聚集的场所时应尽量避免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
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如果需要用手触摸这些部位时,要先洗手或使用免洗消毒液清洁双手。咳嗽或打喷嚏时应该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以避免飞沫传播。
室内应该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家庭环境应该保持清洁,经常清洗地面、桌面、门把手等易受污染的部位。床上用品、毛巾等也应该经常更换和清洗。
特殊人群的防护注意事项
老年人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因为老年人抵抗力较弱,面对疫情呈现“易感、易重”的特点。家人要关注老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饮食、睡眠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老年人应减少外出、聚会,在不受凉的情况下多通风。建议暂停广场舞等集体活动,避免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养老机构应实施封闭式管理,停止家属探视和老年人集体活动,严格执行“外控输入、内防感染”的防控策略。
孕妇属于免疫力较低的特殊群体,需要特别防护。如果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建议选择设有发热门诊且有产科的医院就诊。
孕妇在疫情期间应按时产检,但可以适当调整部分检查时间。医院已采取多项措施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孕妇只要做好个人防护,感染风险极低。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但临床症状通常较轻。家长应避免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1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合戴口罩,主要依靠看护人的防护来间接保护。看护人外出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回家后要先洗手、更换衣物,再接触孩子。
疫苗接种相关知识
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疫苗接种不仅能降低个人感染风险,还能在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阻断病毒传播。
新冠疫苗通过诱导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形成免疫记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对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的接种者,建议尽早补种未完成剂次,无需重新开始接种。
大多数人群都适合接种新冠疫苗,包括3周岁及以上人群。18岁以上人群还可接种加强针。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只要身体健康,慢性病控制良好,也建议接种。
接种疫苗后,日常生活中仍需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戴口罩、勤洗手等。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居家隔离和治疗建议
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感染者,且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可以选择居家隔离治疗。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期,无严重心肝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感染者,也可选择居家隔离。
居家隔离治疗期间,感染者应做好健康监测,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体温测量和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可进行对症处置或口服药治疗。
居家隔离治疗的感染者应尽量不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必须接触时双方都要戴口罩、戴一次性手套。餐具使用后应当清洗和消毒,不与家庭内其他成员共用生活用品。
居家隔离治疗人员需根据相关防疫要求进行抗原自测和结果上报。可通过药品网络销售电商等购买抗原检测试剂,也可通过所在的社区(村)或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助购买抗原检测试剂。
如果感染者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去医院治疗:出现呼吸困难或气促;经药物治疗体温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呕吐等情况;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
感染者如确需外出就医,要全程做好防护,戴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手套,尽可能避免唾液、痰液等污染他人可能接触的物品或场所,点对点到达医疗机构,就医后点对点返回家中,尽可能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居家隔离治疗期间,感染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可通过深呼吸放松、音乐放松、冥想及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减轻压力。不要采取指责抱怨、发脾气、冲动等不良反应应对方式,特别不要试图通过烟酒来缓解紧张情绪。
居家隔离治疗人员需准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带盖的垃圾桶、垃圾袋。有症状的感染者可以查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购买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有基础疾病的感染者应储备一些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
居家隔离治疗期间,感染者应控制外出,非必要不外出,不接受探访。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可用排气扇等进行机械通风。
居家隔离治疗人员要做好卫生间、浴室等共享区域的通风和消毒。准备食物、饭前便后、摘戴口罩等,应当洗手或手消毒。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盖口鼻或用手肘内侧遮挡口鼻,将用过的纸巾丢至垃圾桶。
感染者用过的纸巾、口罩及其他生活垃圾应单独存放,每天清理,清理前应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喷洒至完全湿润,然后扎紧塑料袋,避免出现遗洒,由同住人佩戴N95口罩并戴乳胶手套将垃圾放至社区指定位置。
如果是哺乳期母亲感染了新冠病毒,在做好个人防护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婴儿,建议用挤奶器人工挤出母乳后,交由其他未被感染的家庭成员进行喂养。
居家隔离治疗人员需根据相关防疫要求进行抗原自测和结果上报。可通过药品网络销售电商等购买抗原检测试剂,也可通过所在的社区(村)或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助购买抗原检测试剂。可以按照说明书要求和流程自己进行检测和结果判读,也可以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医务人员,在其远程指导下完成检测和结果判读。
居家隔离治疗期间需要进行抗原检测。居家隔离治疗人员需根据相关防疫要求进行抗原自测和结果上报。可通过药品网络销售电商等购买抗原检测试剂,也可通过所在的社区(村)或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助购买抗原检测试剂。可以按照说明书要求和流程自己进行检测和结果判读,也可以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医务人员,在其远程指导下完成检测和结果判读。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隔离治疗什么时候结束?症状明显好转或无明显症状,自测抗原阴性并且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Ct值≥35(两次检测间隔大于24小时),可结束居家隔离治疗,恢复正常生活和外出。
一旦被感染,该保持怎么样的心态才利于康复?我非常理解群众被感染了会出现焦虑、担心等情绪。要接纳、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也可适当宣泄情绪。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音乐放松、冥想及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减轻压力。也可通过与家人、朋友通话或网络交流和沟通,获取社会支持。不要采取指责抱怨、发脾气、冲动等不良反应应对方式,特别不要试图通过烟酒来缓解紧张情绪。
对于轻型病例,强调集中隔离管理,而不像原来一样要求到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如果病人有病情变化,有加重趋势,要及时转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观察和救治。奥密克戎传染性强但轻症比例高,分层管理能避免医疗资源受到挤兑,更好地为重症患者腾出医疗资源。
无症状感染者在传染性和疾病的进展风险方面,与极轻微的轻症病例相似。因此,相当于把无症状视同临床轻症病例进行管理,实行集中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一旦发现有转重趋势,要及时转诊到定点医院。
基于诊断标准的改变,缩短隔离期后即使复阳,依据研究,核酸水平己经非常低了,基本没有因为复阳造成过二次传播。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关键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科学应对新冠疫情。记住,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共同努力,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实防线。